奉佑生朱啸虎周亚辉蒋昌建对话:即时性音频社交的未来
雷帝网 雷建平 2月21日报道
社交产品Clubhouse的走红,再次燃起了人们对即时性音频社交软件的发展前景的兴趣。在中国,映客也快速研发出了即时性音频社交软件——对话吧,其被誉为首款中国版ClubHouse。
对话吧的产品玩法和底层逻辑跟国外的版本非常相似,语音支持技术也是来源于ClubHouse的服务商声网,新用户同样需要验证码才可以注册。
使用验证码可以进入对话吧,每一个人都可以创建房间,每一个人都可以做房间的主人。对话吧的产品功能也在APP中找到公开和私密两种选择,令大家方便、快捷,满足大家公开和私密的需求。
昨日,映客董事长奉佑生、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昆仑万维创始人周亚辉、知名主持人蒋昌建等就中国能否做成一个ClubHouse的话题展开探讨。
据奉佑生透露,公司春节前就探讨过Clubhouse这款产品,旗下小团队执行力很强,通过4—5天连续加班,除夕就上线,随后迅速推出。
“类似对话吧这样的产品在中国能否做成,要考虑到监管、速度和商业逻辑的问题,音频消耗实时流量很贵,商业生态存在的关键是能持续贡献内容。”
奉佑生认为,类似ClubHouse、对话吧这样的产品的价值在于有机会重构线下会议的场景,比如,可以在全世界邀请嘉宾,让用户更低成本获取行业知识;此外,会重构微信群的关系链,过音频可以组建一些更密的线性关系,更志同道合,更密切的关系。
“而且,用户探讨的有价值内容,本身也可以通过AI的方式,进行自动会议记录,这样消费者消费文字的速度也会非常快。”
朱啸虎认为,ClubHouse更偏向于知识分享,偏向于知乎的模式,高起高打。在文字方面是可以走通的,在语音聊天这条路是可以走通的,一定要做内容沉淀,做录播的回放。这个产品核心考验的还是运营能力,要能把用户留下来,核心的关键是,要把比较好的质量内容留下来,给到需要的用户。
周亚辉认为,ClubHouse是过去5年硅谷最为创新的社交产品,这个产品是真的面向整个IoT时代,如果ClubHouse、对话吧这样的产品,后续加上视频应用会有非常广泛的价值,能在教育,在医疗,及各种各样的垂直领域重构学习和交流的社群关系。
周亚辉的判断是,未来ClubHouse会是美国一款成功产品,估值可能会超过推特,达到400亿美元以上;而类ClubHouse在中国遭遇的最大挑战是,中国人普遍不善于表达,是否能刺激中国人的表达欲,是在中国能否有类似ClubHouse产品存在的最根本立足点。而对话吧要想成功,映客至少要做40亿资金投入的准备。
以下是对话核心内容:
Doris:在ClubHouse上面有非常多的国内产品经理,都到ClubHouse平台上进行非常多深入、有趣、大开眼界的讨论。由于某种原因大家可能还没来得及拿到邀请码,没有办法上到ClubHouse上去,所以我们很高兴的看到对话吧这样的新产品,非常像ClubHouse。今天我们有各界的大咖,一起来聊一聊在中国到底能不能做成一个ClubHouse。
马力:今天主要请几位老师跟咱们一起讨论一下,在中国做一个ClubHouse这样的产品有没有前景,有人说ClubHouse这样的产品和以前的语音聊天室没有什么不一样的,中国30年前就有这样的产品了,真的是这样吗?ClubHouse产品的本质是什么呢?
知识和信息分享要能满足参与者好奇心
Steven(蒋昌建):30多年以前所谓的语音室我接触过,但是我本身没有太大的兴趣。因为当时还没有激发起来强烈的社交需求愿望,那个时候还发现不了所谓的社交对我个人来讲有多大的生产力。
但ClubHouse吸引我的地方主要是几个方面:
首先,知识分享、信息分享,最吸引我的是它的主题。围绕着主题的信息,围绕着主题的知识本身来讲,能找到能够满足我好奇心的东西。如果中国要做一个ClubHouse,吸引我的是你的知识和信息分享,是不是能够满足我的好奇心,这是一个方向。
第二个方面,相比较于我们现在这个产品来讲,我觉得我们比较缺的,或者将来可以加强的就是它的多元化。我在ClubHouse能待上一个多小时,两个小时,主要的原因,一个主题我可以听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声音,大部分是来自于年轻人的声音。新产品的出现,一般来讲30岁以下的年轻人接受的程度会比较高。
我听到来自中国台湾的,来自中国香港的,来自中国大陆的,来自欧洲的,同样一个问题,你发现这些不同区域的华人对这些问题不同的看法,我觉得相当有趣,有的甚至改变了我过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观念,这是我非常愿意待很长时间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三个方面,马斯洛的五个需求说,生存安全,最后的需求是自我实现,你会发现它的主题覆盖面特别广。如果想要生物科技的可以找到,如果想要了解年轻人的婚恋观,可以找到同样的主题房间去了解。所以你会发现这个主题非常的广泛,选择性很强。
当然我们这里面肯定要讲要服从国家有关的监管,但是监管并不代表着说主题的广泛性没有张力。
最后一个方面,我本来以为语音聊天大家观点相左,一定会互相撕,但是大家约定俗成一个非常礼貌,非常有序地谈话和文化,这是出乎我的意料。
很多年轻人在对话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他们对信息的渴望,他们把这些知识和信息转化为自己改变工作、学习、生活的能力,一种机会。如果说持续的能提供这些价值,我觉得对于年轻人来讲有非常大的帮助。
ClubHouse更偏向于知识分享
朱啸虎:ClubHouse和中国传统语音房间是不一样的,中国语音聊天室更偏社交型,主播拉观众聊一聊。ClubHouse更偏向于知识分享,偏向于知乎的模式,高起高打。
ClubHouse前几个月也是默默无闻的,埃隆·马斯克进来之后迅速拉了一波流量,后面需要一波忠实用户,很多年轻人在各个行业刚刚崭露头角,他们需要这样的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个跟知乎早期很像,在文字方面是可以走通的,在语音聊天这条路是可以走通的,一定要做内容沉淀,做录播的回放。
Michael:原来中国语音聊天室可能还是以社交为主,我2月2日的时候看到朋友圈里转的ClubHouse,朋友转了一个邀请码我进去了。当时我给周元发了微信,要不要考虑做类似的产品,确实当下ClubHouse这个形态还是有一定自己内容主题的大V为主,下面更多的人还是以听众为主的方式,这个形式可能跟知乎的形态是有点像的,只不过一个是文字,一个是语音的形态。
当然我觉得ClubHouse可能可以做得更加扁平化,假设以微博来说,微博我觉得还是更加中心化,大V们在上面很活跃,下面都是听众。在微信里还是更加扁平化,大家基本上是P2P的在交流,ClubHouse可能是处在这两者中间的形态,可能不像微博那么大型或者大V为主,也不像微信这样完全平等的,可能最后是比较中间的结构,有一部分相对有影响力的人为主,在里面把高质量的内容输出出来,有一定的听众。
跟我们现在媒体聊天室一样,你可以邀请下面的听众上来交流你的看法、想法,进行讨论,肯定是这样一个中间的形态。
当年在语音聊天室好像没有人用这样的形式使用,今天在ClubHouse交流还是比较高质量的,有内容的一些产出,确实使用的场景还是有蛮大的差别的。
周亚辉:ClubHouse这个产品出来的时候我用了一下,我也跟在湾区大厂里的华人高管聊,聊完之后我觉得大家比较一致的意见,ClubHouse是湾区美国移动互联网领域,在社交领域,在过去5年甚至是8年之内,最有创新力的产品了。美国整个移动互联网产品创新停滞了很多年,一直到ClubHouse,确实有很强的创造力、创新力,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中国同学好好学习的。
中国的公司,包括我们自己也在经常反省,靠执行力,靠各种学习试图弯道超车赶超美国,美国又来一个很牛的创新又把我们甩在了后面。这一点来说,我觉得走得这么快,还是很牛的,中国的优良传统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春节也不休息,天天加班。
中国肯定会出来ClubHouse这样的产品,但是关键是看谁做出来。
有机会重构线下会议场景
奉佑生:我们年前就讨论过这个产品,讨论做不做,当时思考肯定巨头会干,头条、微博、微信,想想这个产品还是偏重运营的,高开高打的。我们很多年前也做音频产品,原来的音频产品做出来只能偏向于娱乐赛道。
这个工具本身有多大的创新?没有。这是基于疫情时代的一个产品,大家在家里待疯了,这个产品是最接近于人类原生态的产品,有新的模式,新的体验,又重构了一次生物价值的社交关系。
我们当时没有决定怎么做这个产品,小团队说试试,映客一直在做产品矩阵模型,下面有很多小团队,看哪个小团队看到哪个模式,一沟通就干吧,这个团队执行力还可以,通过4—5天连续加班,除夕就上线了,然后迅速推出。
我们认为首先跑的是速度,这种产品其实是指数级传播的产品,如果我们能有半个月、一个月提前的指数级的传播速度传播出来,所以要求速度。这个产品在中国能不能成?肯定能成,但是首先要考虑到监管问题,原来做直播,大几十万个直播房间也是24小时人肉监管,我认为可以克服这个问题。另外要比拼速度,比谁勤快。
第三个问题,在0到1的阶段要考虑到商业逻辑。国外不用考虑商业逻辑,但是在中国,小的创业团队,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的承载体,这个商业生态能不能有动力持续贡献内容,这是很重要的,所以你必须形成一个好的闭环。因为这里面音频消耗实时流量其实很贵。
另外我看到这个产品的替代场景,可以替代很多行业。之前我们买行业会的门票,听听大佬的讲话,很耗时间,很耗成本。现在我们通过这种工具载体来看,可以在全世界邀请嘉宾,做一个一小时的短暂分享,用户也可以用更低廉的成本来获取行业知识,我认为这是有机会重构线下会议的场景。
另外会重构微信群的关系链,我们加了很多群,但是很多人不在里面交流的。通过音频一个小时的密度,非常快速地把大家的观点、兴趣爱好,通过高频度沟通,会重构这个关系链条。
核心是内容质量 要做内容沉淀
马力:以对话吧为例,在国内还有哪些应用场景,或者觉得比较有潜力的地方。
周亚辉:我觉得利用场景是取决于这个产品未来怎么分级,我认为从作做产品的思路来讲,创始人对产品未来3—5年的map想得基本比较明白了,我感觉下一步会上视频。
如果上视频的话应用就非常广泛了,能够创造很多,在教育,在医疗,在各种各样的垂直领域能够重构学习和交流的社群关系,我觉得这是挺大的一个进步,我们还是要对产品未来的发展拭目以待。
朱啸虎:我觉得视频倒不是一定需要的,关键还是看用户场景,上视频之后就容易回到传统的直播那里去了。如果知识分享,对颜值要求不那么高,语音是更方便的。
而且ClubHouse的模式还可以开车的时候听,跑步的时候听,所以音频和视频不是关键的,如果做ClubHouse,核心还是内容质量,这个非常重要,而且一定要做内容沉淀。
周亚辉:我觉得视频、音频倒不是回到原来的社交关系,这个产品的形态很希望人们在交流的时候,能够把交流的跟线下工作技能和你的商业世界,和这些所有都要联系在一起。
以前的社交产品都是以娱乐为主的,其实你想想看,你匿名就够了,你在上面打赏,不希望美女知道你是谁,所以和人的真实世界不会有很强的关联关系。但是我觉得这个产品,如果坚持按照实名制的方向往下做的话,它的用户群体不一定比娱乐场景更大,但是它的商业价值有可能比娱乐社交的产品更大,因为它会把人的真实世界和线上的社交世界联系在一起。
会演化出知识分享的KOL和意见领袖
Steven:分三个层次考虑这个问题吧,啸虎兄也谈到了知识分享和信息传递,其实很多流量会往大咖或者在某个层次的意见领袖集中,我相信ClubHouse、对话吧也一样。但是我觉得还有第二个层次,这个生态中自然会演化出信息分享、知识分享的KOL和意见领袖。
演化这个功能的时候,或者老奉开发这个功能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强烈需求。因为用不用这个APP,对于很多人处在边缘化的角度,这也是一种模式。但是积极使用这个APP的人来讲,希望从边缘往中心过渡,你给这样一个过渡机制,无疑对他用这个APP有强烈的吸引力,所以这个层次也要考虑。
第三个层次关于内容结构的层次,主要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我开始也讲到,吸引我的地方是提供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亚辉兄也谈到了,将来也有可能往娱乐板块发展。但我更愿意结构性的考虑这个问题,在这个生态里,包括严肃的内容,能够给你实现价值增值的内容,甚至包括休闲娱乐的内容,可能同时都会存在,即便是在一个主题的房间内,这些内容可能也都会存在。
我倒不觉得我们要刻意往哪个内容发展,相反的让这个生态自我演化,如果我们撇开商业价值的转换,考虑到更多流量能够集中在这个平台上,我觉得给出多种可能性的空间会更好一点。
还有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受,其实在这里面,不论是大咖以真面目出现,还是穿马甲的方式进行知识分享,两种需求都有的。
真实内容以虚拟身份出现可能会交叠在一起,很多人之所以在这里面进行分享,倒不愿意以真实的身份出现,更多愿意以虚拟的身份出现的话,我们对这样的需求也要充分的加以考虑。
至于说产品会往哪一个方向走,我特别喜欢老奉总结的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它把微信群的功能做了一个转化,把会议的功能做了一个转化,甚至会把现在很多不同场景的集中模式也会做一个转化。
我们现在开会的时候,抖音直播、微博直播,将来你发现会议开的时候一定会有像对话吧直播的方式,参与的层面又变得更加的广阔了,语音参与到会议中也变成了一项选择等等。所以现在断定它具体往哪个路径上走真的是很难,至于说视频的模式我觉得也可能是一个方向,不过如何区隔过去的视频直播,这是要大伤脑筋的问题。总而言之,我觉得还是要让它自我演化来看,这个是最重要的。
Michael:我倒是倾向于未来ClubHouse这样一些产品,会把视频的东西给加上,最开始的时候它还是差异化的,用音频的方式去做。毕竟很多时候还有很多事,你完全没有必要用视频的方式做。
包括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疫情期间ZOOM里开会,很多人不愿意打开视频,还是语音沟通。当然有人打开视频,有人不打开,那也不礼貌,但是打开之后可能有不方便的地方,当然有视频可能更生动,更直观全面一些,我倒是倾向于打开视频的。
进一步往下发展可能还要解决一些问题,因为语音的效率相对是比较低的,我们做了一个小时的对话,如果形成文字,可能很快就看完了,如果是音频,重新录播,重新听的话,那就不知道了。当这个房间越来越多的时候,虽然你对某些话题感兴趣,但是不同房间的对话质量也是不一样的,怎么作为听众的角度在当中找到感兴趣的高质量的内容,这是接下来不管是ClubHouse还是对话吧,未来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可用AI将讨论内容自动会议记录
Steven:我问一个问题,啸虎兄刚才特别主张说在音频对话的过程中,对话内容能够沉淀下来回放。我不晓得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什么?因为回放可能会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有一部分的参与者进行知识和信息的分享,本身就不希望回放,我说完就结束了,不留任何的痕迹。
还有一种音频回放的过程中,很多是无效信息或者噪音,这是不是意味着后台要进行清洗之后,沉淀出来相对比较精华的内容,把它变成一种回放的内容反馈给受众或者读者。如果是这种方式的话,本来我们现在看的是讲完了就算了,听完即焚,说完即焚。
如果存在这样一个沉淀下来可以回放的话,是不是意味着一个商业模式,就是一般的权限是没有办法回放的,你必须交一个费用才能听回放。
马力:ClubHouse最早的创始人也做了一个取舍,因为他们现在在平台上不仅没有回放,甚至也不支持你录音或者录屏,到了国内我们可能会有新的形式去做。
奉佑生:这里我觉得有几个思考,首先这个产品想要未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一定是所有人的群体分层发展。线下五星级酒店,有的可能做传销,有的可能做投资者会议,那不同的人群对应不同的主题。这个软件同时在线一天有几万个会议在开的时候,那内容是大把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刚才亚辉坚持社交,啸虎坚持内容为核心。我认为社交关系本身重构的过程中,它是内容的一部分,如果音频全部导向价值高雅的话难度比较大,可以用自动会议记录的方式,我们一结束,AI可以把我们的讨论全部文字化,这样消费者消费文字非常快速,可能10分钟就把一个小时的会给消化完。
探讨如何让中国人有表达欲
马力:我再接着给几位老师补充一下信息,在ClubHouse上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价值,对于碎片化时间的利用。举个例子,春节前有一次刚好看到李开复老师进到我们的房间里,就把他拉上来了,他说他只有十几分钟的时间,他就聊了聊,很多人一起聊天、交流,好几个同学都说开复老师我是你师妹什么的,人际关系一下就快速拉近了,也非常碎片化。
在运营的很多大V除了自己讲很多内容以外,里面还有一些新的玩法。比如说以前觉得中国、华人不太愿意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但是从ClubHouse看到刚好相反,动不动几十个人在排队,每个人可能说2分钟,要排好长时间,每个人都很爱去表达。在这个方面,在国内的一些产品有什么其他的机会吗?
周亚辉:你平时是爱表达的人吗?还是就是在ClubHouse里你很爱表达?
马力:平时不算是,我可能在ClubHouse上还是因为工作需要,要把很多人连接起来。
周亚辉:你掌握到表达的乐趣,表达让你的多巴胺分泌旺盛是吧?
马力:我觉得可能会有,好多人说话的时候,想说几句话,有这种感觉。
周亚辉:中国人到底是不是有很强的表达欲,我觉得在这个产品上是不是能激发中国人的表达欲,在中国能不能有一个ClubHouse产品存在,这是最根本的立足点。
原来我也比较担心,在美国这个产品肯定是能成功的,我们当时比较一致的观点,ClubHouse肯定未来市值不会比推特低,可能达到四五百亿美金的公司。但是在中国,中国人的表达欲,在这个产品上能不能得到激发?
Michael:亚辉,我觉得中国人这么多,一句话就把中国人是不是善于表达定性,我觉得太简单了。中国这么多的人,肯定有相当多的人非常希望表达,但是我反过来也觉得,也未见得这个产品就真的能把一个不喜欢表达的人,在这个场景下就变成喜欢表达的人了。
朱啸虎:必须利益驱动,靠个人兴趣是没用的,给他赚钱的机会,要不为名,要不为利,很多年轻人愿意为了出名来表达,要不是能有粉丝,靠这个来牟利,也会愿意表达。
周亚辉:我觉得忽略了多巴胺的作用,我觉得表达就是多巴胺在起作用。
朱啸虎:那是话痨、麦霸。
周亚辉:中国人长期以来表达欲望没有得到发挥,中国、美国爱表达这件事情,如果美国是73的话,中国是37吧。这个产品自然中国就比美国少70%的群体,如果能把这一点解决,整个用户基数就大很多了。
Steven:我觉得啸虎讲的利益有硬利益和软利益两种,一种是你成为房间的霸主,平台上跟你产生利益相分的关系,我们称之为货真价实的,真金白银的利益。还有软利益,我得到了很多人认同,哪怕你给我一两分钟时间说出来,我觉得自我实现了。当然这个不能用货币来衡量,但是一两分钟的自我价值实现,是软利益的实现。
很多人羞于表达的原因有很多,很多人不愿意在熟人社会里表达,这个社区我都很熟,我不愿意表达,如果给他一个陌生的社区,他表达的冲动就来了,因为跟我没有利益关联,我没有戒备,所以我愿意来说这件事。所以老奉做这个产品的时候,一定要考虑这部分人的需求,就是我要表达,但我不愿意在一个熟人社区里表达。我面对的这些东西跟我没有任何利益瓜葛,我可以放下心房,能满足我这样软利益的实现。
周亚辉:昌建你就是教表达学的,你是中国表达第一人吧,你是不是也认为中国人是羞于表达的,整体跟美国人相比,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这样的,我自己认为,你刚才说中国人在熟人社会是羞于表达的,在陌生社会愿意表达,但是我觉得这个东西要进一步细分。
中国熟人社会基本上是亲属、同事,这两种关系你都不愿意表达,很多时候你表达到一种你不愿意表达的地步了,你表达也没用,你表达也分泌不了多巴胺,觉得没有任何意义,你表达也觉得改变不了对方,改变不了父母亲,改变不了老婆,改变不了丈夫,改变不了老板,什么都改变不了,你表达干吗呢?
但是我觉得你们做学术研究应该做个调查,真的在陌生形态里愿意表达吗?我觉得不见得。因为完全陌生的地方,中国男人都喜欢去夜总会,在夜总会里大家都愿意表达吗?我觉得可以做这样的学术调研,是很有意义的。
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通过社交网络能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更能够让你表达,它是介于熟人和纯娱乐之间的,大家志同道合,有共同兴趣取向的。所以这个产品可以把一个个垂类打开,能把垂直行业打开,这就是这个产品很大的魔力吧。
奉佑生:从产品形态来看,我们刚开始做映客的时候是实名,但是做着做着把微信关系搭上了,被用户骂死了,后来就关了。当一个人在这个平台上内容是阳光的,可以给大家公开,没什么隐私的时候,大家可能会偏向于实名一点,半实名一点,这是一个方向。
上一个问题,中国的内容贡献者,无论是哪个垂类,微博也好,抖音视频也好,有价值的内容贡献者可能就那万一,对于音频产品来讲,这样的产品更碎片化一点,最终能长期有贡献的可能也是万一,大部分人还是把它当成学习和参与闲聊、闲逛的产品吧。
所以我并不认为可以通过一个产品可以把中国人的表达欲给提升。但是我也认同亚辉说的,志同道合,同圈子的人,大家就更愿意表达一点,如果这个话题不对,大家可能就不说话了。
重构微信群组关系 是面向IoT时代产品
马力:那追问一个问题,怎么能够把这些志同道合的人组织起来呢?比如说话在ClubHouse这方面更弱一点,通过社交关系关注,其实我们把很多人又重新拉回到了微信群,微信关系里。
奉佑生:大家重构微信群组关系,很多人微信群死掉了,但是不好意思退出,现在在这里面形成新的圈子,可以闲逛,进入到不同的主题房间里,会接触到新的不同的人。通过音频可以组建一些更密的线性关系,更志同道合,更密切的关系。
Steven:把比较固定的微信群动态化了,这个动态可能是根据三个因素,第一个是所谓的志同道合的人在哪里,因为我们这个房子不是开了以后就永远有这个标志,结束了以后这个房子估计就没了,所以有时候是跟着志同道合的人走的。
第二个是跟着这个主题走的,所谓的主题,比如说我看老奉、啸虎开了个主题,我跟着走。第三个跟今天的情况是一样的,比如说今天几位大咖讨论中国能否做一个CH,跟着走。微信群相对来说固定,你在那里基本上不发言,退群也不好意思,但是在对话吧里这样动态的特征更鲜明。
马力:如果对话吧的形式对标微信群的形式,不知道几位老师怎么看?
周亚辉:我完全同意昌建的观点,这个产品完全是微信群对于人的,满足人的交流的升级版本,我觉得肯定有它的用户群体。这样的用户群体肯定是比较高端的,随着时间,尤其随着5G的到来,这个产品会有更大的作用。因为我觉得未来20年之后,AI社会和5G社会很大的特点,是所有的元素都会是动态化的。
马力:所有元素都是动态化的怎么说呢?
周亚辉:ClubHouse产品和其他产品你觉得哪个更容易使用?我觉得肯定是ClubHouse更容易使用,你的车前视窗会告诉你有这么一个群,你是不是想加入进去,AI会让世界千变。未来的话题也是这样的,整个ClubHouse未来每天有数十亿计的话题,问你是不是想参加,你可能眨一下眼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动手。
我为什么说这是过去5年,整个硅谷最为创新的社交产品,这个产品是真的面向整个IoT时代,面对AI时代,面对5G时代的产品,虽然现在还长在手机上。
Michael:根据大家使用的情况来讲,像ClubHouse或者像对话吧,至少当下的形态我觉得是一种比较轻社交的产品形态。事后大家可能觉得有意思的人,想结识的人可以转过来,转到微信上。
ClubHouse确实比微信的群好的一点,它是个动态的,我有感兴趣的话题,因为每个人的兴趣和感兴趣的话题在不断的变化,原来在我的朋友圈里,未见得你了解谁是这方面的专家,或者有一些比较基础性的东西,未见得知道从哪里学习,可能在ClubHouse交流之后,听到了一些专家,哪些人你可以把他加进来,又进一步扩充了你需要的部分,这是更加动态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挺好的说法。
马力:很多人用ClubHouse确实是在开车的时候用的,甚至把ClubHouse直接投到车里进行体验和交互。
朱啸虎:我觉得还是看你的定位吧,确实关系群和微信群不太一样,微信群更紧密一点,这个更松散一点,像微博、推特这样,向上45度的关系,确实定位会不太一样。
实现话题的千人千面
马力:类似像知乎这样的产品,在最早期的时候的用户,和咱们现在不管是在ClubHouse还是对话吧里,有什么差异性和相似性?
朱啸虎:知乎开始是精英圈子的群,慢慢往外扩,到今天已经非常水化了,这是一个路径,也是个权衡。最终水化的结果,也是公司运营的结果,如果太水的话你商业价值会很低,这是很重要的权衡,到底该怎么控制这个路径演化,用户的比例,怎么把高质量用户能吸引过来,让他保持在这上面,说实话这是很难的。
马力:奉总是怎么考虑的呢?高质量和水化,最后会有个权衡吧?
奉佑生:最好的肯定是实现话题的千人千面,高质量的群看到感兴趣的话题,肯定是有考验的。每个用户我们背后要考虑到了解和推荐的准确性,你求小众质量规模,那你就控制到小众的圈子。但是互联网指数级传播很快,很多人对高质量的话题感兴趣,也有对个性化话题感兴趣,看能不能用推荐的技术做到更好的控制。
我觉得这个产品是有史以来最符合人自然状态,在移动互联网里的状态,因为大家都用语音讲话,这是人性的天性。有点像逛到哪个房间我感兴趣就聊,不感兴趣就退了,没这么大的压力。
Steven:表达约束性条件松很多,这是一个,第二个解放双手,这一点也非常好,就是无处不在的H and T,就是无所不在的听和说。
如果我们觉得自我表达这个东西不是一个假命题,是个需要的话,表达的约束性条件是有的,除了人群的约束性条件之外,还有场景的约束或者技术的约束,如果要直播的话还需要很多直播的设备和条件,还有形象的约束等等,各种各样的约束条件。
对于我们使用的这样一个对话吧也好,ClubHouse也好,你要表达的约束性条件就要宽松很多,你在拖地板的时候,吸尘的时候,浇花的时候,练瑜珈的时候都可以说。因为约束条件比较少,特别现在会发现,无论是智能出行的时候解放手和脚,很多东西都在解放自己的肢体,其实这个东西只要用脑和嘴就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所以你会发现你无所不在的可以听,无所不在的可以说,恰恰是这个产品生命力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解放你的双手很重要,直播要有双手,微信聊天如果不是语音聊天的话,文字也要用双手。
在激发speaker领域无对手
马力:大家觉得这个项目的天花板在哪儿呢?跟刚刚的问题是接在一起的,如果大众化,大家觉得能够泛化的话。
周亚辉:这个问题我在公司内部群里问过大家,我说这个产品在美国能不能过1DAU,我觉得1DAU就是天花板。我自己的观点,在美国肯定能过1DAU,ClubHouse未来市值肯定能超过推特。
但是在中国,我们自己觉得大概率是过不了1DAU的,这个还是取决于人里面有多少百分比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而且是这种实时的表达欲望,到底中国的闷骚型比例有多高,闷骚型能不能通过这个产品得到很强的表达快感,我觉得这些都是未知数,所以1DAU这个天花板可能在中国够不到,在欧美能做1DAU。
朱啸虎:初始沉淀人群是知识分享的人群,第一个破圈的是闷骚人群,我同意在中国1DAU很难,中国类似ClubHouse的产品很少,看它后面能不能像B站一样反复的破圈,我觉得非常依赖于它的团队运营能力,这一点非常重要。
Steven:我补充一点,不仅仅是有表达欲的这部分人是主要的客户,我觉得愿意听的人也是非常主要的客户。我记得小时候我躲在被子里听成人的感情电台,我根本没办法参与,但是愿意听,怕父母知道我收音机里播什么,就用被子捂着。
很多年轻人的状态是一样的,他们也是这样产品的积极拥护者,有时候我们不能仅仅从speaker的角度考虑。
周亚辉:在激发speaker这个领域这个产品没有竞争对手,是无敌的,但是对于听众的话,有很多竞争对手,比如说QQ音乐、喜马拉雅,可以听很多东西,也可以听B站,我觉得听者还有很多竞品,但是针对speaker它真的是无敌的。
Steven:因为这个平台是比较综合性和集中化的平台,这个平台的特点是通过语音,语音的重要特点是什么呢?听完就焚的话,很多人愿意交流真实的产品,这一点非常重要。
核心考验的还是运营能力
沈大悦:现在不少大厂、中厂都在试着做一个国内版的ClubHouse,如何能跑出来?
朱啸虎:我觉得这个产品核心考验的还是运营能力,从产品、获客都不是核心点,核心点是运营,能把用户留下来,这个难点非常大,而且关键是能不能把比较好的质量内容留下来,给到需要的用户,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内容监控就需要比较大的成本投入,这对创新公司来说也很难了,在资金方面大厂至少是有优势的,运营上当然要有团队对这个产品本身的理解。
Michael:我觉得应该会有很多人进来做类似的产品,大概是三类。一类是大厂,包括微博、腾讯,可能都会尝试。第二个是做相关的,比如说原来做音频的互联网服务相关的公司,包括映客、知乎,有不少人会跳出来做。也会有一些创业公司来做,映客应该是速度最快的,最终鹿死谁手不好说,但是某种程度上,单从产品程度的门槛来说不见得那么高,如果做得比较好的话,先发优势还是挺重要的。
奉佑生:我觉得中国互联网的弱点在于充分的白热化竞争,产品技术和运营,关键是后续的迭代。
Laurence:中国人的分层挺丰富的,除了非常有干货的精英式内容,也有家长里短的需要,在下沉市场是不是会有ClubHouse这样的产品形态也会出现?
朱啸虎:偏文化类的产品都是要从高端往低端走,从一线往二三线走是必然的趋势,从互联网圈往演艺圈等等逐渐破圈,如果开始就做家长里短,这个调性就不一样了,文化、基因也完全不一样了。
今天知乎就很典型,慢慢水化了,商业价值也不是那么认可了,所以还是要想清楚自己产品的定位,到底是做怎么样的产品,面向什么样的用户,一步步的破圈,这个节奏非常重要。
奉佑生:如果是价值的话,一定是从高往低打,但是底层有没有可能存在?我觉得有可能存在。除非你的软件把算法做得巨好,因为我们做娱乐产品就发现一定要做分层,不然的话很难,所以不排除有这种演变的可能性。但是裂变方式还不是很容易,没有找到很好的方式。
确实产品第一次面向公众大规模的秀,稳定性、功能还有一些问题,我们后面也会加班加点搞稳一些,希望大家多拉来一些KOL尝试这样的新产品和平台。
雷帝触网由资深媒体人雷建平创办,若转载请写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