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宗教課指引「國民認同」 須符國安法 藉耶穌出生教孝道

香港教育局16日公布新学年推行的《宗教教育课程指引(中一至中三)》,列明宗教科教师需帮助学生「认识、培育和践行」国民身分认同、守法等课程发展议会早前纳入课程框架的价值观,并列举多间中学教学例子,包括有天主教学校藉耶稣出生教「传统中华文化中孝道的重要」。

有宗教科教师认为今次改革可让抗拒传道、说教的学生对宗教有更多了解。有神学学者认为宗教不限於单一国家文化,建议同时透过宗教培养学生更有国际视野。

据了解,新指引提到,教师在设计及选择宗教科的教学资源时,若有涉及法律的内容,必须参照《宪法》、《基本法》、《香港国安法》等规定;另外,在采用插图时,不应包含违反法律的主张或政治宣传。

明报报导,新公布的课程指引将取代1999年版本,新学年(2024/25)9月起,初中宗教教育将分为「透过宗教看世界」及「从宗教中学习」,后者讲求让学生以宗教视角探究个人与社会的「终极问题」,分为从宗教看自己、看他人、看世界及看幸福共四个单元,再细分不同课题,例如「看世界」包括秉行公义、爱惜地球、明辨媒体、认清虚实;内容根据办学团体所属宗教而有所不同。

据报导,教育局建议课程每年50课节,每节约40分钟,指引另列举多间宗教学校教学例子,包括有天主教学校藉教导学生玫瑰经和制作玫瑰念珠,让他们学习圣母在耶稣出生、成长、传道使命的角色和贡献,从而认识「传统中华文化中孝道的重要」。

报导称,中大崇基学院神学院客席副教授龚立人认为,以往初中宗教教育较少触及生命教育,改革后新增从宗教看自己、看他人、看世界、看幸福等章节「是好的进步」。他留意到指引「比较刻意」将国家、国民元素植入宗教教育,他认为宗教本身应走向「普世性」,举例儒教、道教纵然扎根于中华文化,亦应有胸襟、容纳量可跨越单一国家、民族以至文化,或者可同时讲解基督教在中国及外国如美国的模样,让学生学懂「不应只由自己的国家、文化界定宗教,应多一点国际视野」。

报导指出,圣公会李炳中学宗教科教师麦中浩称,以往初中宗教教育较着重宗教人物、教义等,改革后将侧重引领学生实践信仰,举例以往教「约瑟处逆境」时较侧重约瑟如何面对高峰低谷,但日后可新增游戏元素,让学生体会信仰能助他们化逆境为祝福。他又认为,今次改革可让抗拒传道、说教的学生开放心灵,多了解宗教。

报据导,立法会选委界议员、圣公会大主教事工发展顾问管浩鸣表示,新指引建议将宗教教义套入不同情景,如人与大自然关系、判别媒体资讯真伪等,涉及不少对圣经经文的解读,「变相教师要拿揑得好好,否则学生有时可能更不明白」。他认为初中多谈信仰背后大爱、包容等价值,反而更易助学生「打好底子」,日后能善良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