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从半导体利基看我国下一个战略产业

工商社论

1950年代至2000年代,政府进行经济改革、产业转型,由以往的农业社会迈向轻工业制造,再走向高科技产业。时至今日,全球笔电超过七成由台商组装,美国有超过八成的运算半导体需求来自台湾。但在产业过度集中的风险下,下一波台湾的机会又在哪里呢?

从基本面言,我们认为战略产业应和基础建设产业区隔,因为两者的需求强度不同。前者必须加码投资,政府强力a辅助,以长期价值考量,拉大拉长战局;后者则更重视「机会」、「短期」、「借力使力」。半导体产业非常明显地,就是我们所谓的战略产业。那么,选择战略产业的标准为何?不妨由以下五点来思考:

第一,该产业是台湾的强项,外人很难取代,如晶圆代工;第二,产业具延续性,如半导体应用的延伸;第三,市场规模大,超过1兆美元;第四,成长性高,未来十年,年成长率5~10%;第五,善用产业优势,而且此优势产业的新应用市场,有机会一直被开发出来。

通常产业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其一,核心产业,可以延伸、捍卫、增加生产力和利润贡献;其二,成长产业,将已验证的业务模式扩大规模、增加市场份额;其三,新兴产业,验证业务模式、论证可行性、能力和价值,拓展成长的商机。

而在半导体之后,若以每五年长出一新产业,那么电动车就是成长产业,而太空产业则是新兴产业,可依序盘点出来。

在半导体产业上,我们已有台积电、联发科等护国神山,未来我们可乐观的预期,在新兴的应用,如AIoT、车用、元宇宙的世代,半导体市场在2030年前,一定会到达1兆美元的产值。而台湾半导体业者接下来应思考的是,如何布局全球,赚全世界新开出来晶圆厂的钱。

2020年的全球汽车产业约1.9兆美元,未来将成长至3.3兆美元的大产业,且绝大部份的成长来自于电动车,可以利用三种概念来探索台湾未来电动车的庞大商机:

一、从「汽车的智能制造」到「智能汽车的制造」:一个概念的转化将可能是10倍的产值提升。二、软体定义汽车(Software Define Vehicle;SDV):电动汽车(EV)之于内燃机汽车(ICE),不只是版本升级的概念。电动车号称第三台电脑,迭代的关键将不在于电机、电控与电池等三电硬体,而在于软体及半导体为基础的轫体。三、电动车的系统标准:目前的竞争者,皆以软体概念驱动,如Tesla;以传统制造驱动,如BMW等。但会不会有另类的竞争者,目前还没有明显领先的联盟,值得拭目以待。

在1.9兆美元的汽车市场里,台湾目前仅有220亿美元,约占1%。以台湾在半导体上的优势,如果争取10%的市场,台湾汽车产业将从现在的220亿美元成长超过10倍,达到3,300亿美元的规模,更遑论在三电(电机、电控、电池)、软体上的占有率。

至于太空产业的台湾机会在哪里呢?根据美国银行预估,最近两年的复合年增率10.6%来计算,太空产业的营收将增长230%,从2019年约4,240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约1.4兆美元。

台湾未来的太空产业,一定是低轨卫星,是资通讯产业、机械产业、半导体产业的集结。台湾欲逐步切入系统领域,必须有自己的卫星系统厂,用较低的成本来完成原本小型卫星(Small Satellite)的任务,并同时培养卫星发射能力,才有可能累积飞行实绩、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由此,我们提出两项建议:

第一,自建太空发射基地:整体观之,国内、国外的太空产业发展,「地面商机」可能是近30年最主要获利来源。目前国家太空中心也选择将我国第一个火箭发射场落脚于屏东旭海,在南台湾打造出V型的太空产业廊带,利于太空产业发展,并且还可以借由太空旅行的趋势,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二,形成太空产业的小联盟:目前已有10家零组件台厂打入Starlink供应链,另外还有18家台厂也是低轨卫星供应商,建议可以联合起来,凝聚一股力量打出台湾品牌,并在太空产业供应链中占领一席之地。

搭上世界未来趋势(零碳排、太空旅行)、美国政策(美国制造、基建计划、太空军事规划)、台湾政策方向等,合体凝结成一股推力,将台湾产业推到世界,未来台湾的护国神山就不只是台积电了,强大的电动车及太空产业供应链应有机会跃升全球要角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