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日|邹小兵:未来10年儿童孤独症的预后将发生显著改善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欣宇

通讯员 甄晓洲 叶张翔

图/受访者提供

“治愈孤独症孩子,不应该胡子眉毛一起抓,关键要瞄准社交元素。只有让他们感受到社交互动的快乐,才有利于帮助他们恢复。”今年4月2日是第15个世界孤独症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举办了系列活动,组织14名专家进行了线上义诊,方便孤独症孩子家长免费咨询。

国内著名的自闭症医学大咖、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学科带头人邹小兵教授以孤独症孩子自然发展行为干预为主旨在该院做重要演讲,他表示,未来10年儿童孤独症的预后将发生显著的改善,其中,有效的、具备循证依据的孤独症心理社会干预方法可以成为一个较好的干预方式。

“干预”要从孤独症孩子的兴趣入手

邹小兵指出,儿童孤独症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和科学干预,预后效果是相当可观的,部分轻度孤独症患者甚至完全可以独立生活。在活动现场,他强调自然发展行为干预(NDBI)是最适合于我国的儿童孤独症干预手段,该干预手段主要指在自然环境(家庭、社区、学校等)中实施。其中,儿童与治疗师享有共同决策权,利用自然突发事件,使用各种行为策略来帮助孤独症儿童发展适当和必备的生存技能。

据介绍,这里的“决策权”主要指干预手段要始终追随孤独症孩子的兴趣。“有一些孤独症孩子是有表达能力的,他会告诉你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想干什么不想干什么,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充分地尊重他们的意见,从孩子的兴趣入手,进行相关干预,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展针对性训练,截至目前,已经在不少孩子身上看到了明显的效果。”邹小兵说。

居家日常生活干预很关键

“我们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的门把手故意设置得很高,1.7米左右,当孩子想要出门时,他就必须来发出一些声音或动作让人帮他开门,这就是一种自然情景干预。”邹小兵表示,家长也可以在孩子生活的家庭、社区等环境里进行安排、布置和设计,让孩子自然产生互动。

他强调,其实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的家庭日常活动都是干预时机和场所,不过干预还要符合儿童发展规律,比如要与孩子年龄相适应,不要超出他们这个年龄段的认知、行为模式等。

“需要说明的是,家长的文化水平并不影响家长对自闭症儿童干预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家长可通过参与正规训练班、学习科普课程等方式来提高干预认知和能力。”邹小兵提醒。

为什么尤其家庭这个自然环境的干预效果较好呢?邹小兵解释,孤独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日常生活干预,可以让孩子生活中醒着的每一刻都成为学习时刻,保证了高强度干预,可以取得持续的效果。

另外,在活动现场,邹小兵还透露他所带领的中山三院团队,已经设计了一套AI诊断自闭症行为的实验室,自动诊断准确率超过90%,目前正开始融资产业化。(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林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