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全日制,停招!

近期,2所211官宣,停招全日制!

西南大学官网发布公告:“经济管理学院从2024级开始,调整会计硕士培养方式,即由全日制调整为非全日制”。

此前,东北林业大学在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调整公告中明确,工业工程与管理专业调整为非全日制,全日制停止招生。

随着多所高校有关2024考研招生政策的陆续出台,对考生考研抉择产生重大影响的变化引发一波又一波舆论关注。其中,停招全日制的话题堪称舆论顶峰,一场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正加速进行。

春天

曾经,一句“非全研究生=本科生”的背后,是非全日制招生的频频“遇冷”。

据中国教育在线2020研招报告显示,六成左右考生不愿意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27%左右的考生愿意把非全日制作为备选项;同时,大部分院校未完成非全日制专业招生计划,部分专业存在无人报考、无人上线、考生不愿调剂到非全等问题。如202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人数降至1800人,而在非全日制首次纳入统考的2017年,计划招生数为3400人,2020年较2017年缩招1600人。

图源:中国教育在线

但近三年,这一现象已然发生了转变。

新东方年初发布《2023硕士研究生招生数据解读报告》显示,2023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人数稳步增加,这表明学生对这一研究生类型的接受度相较之前有所提升。

有媒体报道,在2023硕士研究生报考中,非全日制研究生报考增加。以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非全日制研究生规模逐步扩大,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330人,全日制研究生187人。

这一转变,正是由于在国家支持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尤其是顶尖高校,对招生计划进行调整,部分专业大幅扩招甚至是只招“非全日制”研究生,也有高校进一步扩大了非全日制的招生范围。

夹缝

然而,事实证明,“非全”改革不会一蹴而就。

受限于认识、政策、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即便国家层面多次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但仍有一些困在非全日制身份里的应届毕业生,就业时要和全日制同时竞争,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却不及全日制毕业生。

2020年,首届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走向社会。一年后,国务院督查组明确表示:“非全日制”研究生遭到不平等对待的现象的确存在,求职受限制。在就业市场,甚至存在“学硕>全日制专硕>非全日制专硕=本科生”的鄙视链,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的话题屡出不穷。

曾有多位学生反映,有企业表示“不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甚至有大型国企HR表明“校招时学生的学历、成绩及实践是硬性条件,如果非全和全日制都是一样的,为何不去读全日制?”可见在用人单位眼里,非全与全日制的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在“宇宙的尽头”,公考中明确要求“全日制”的也不在少数。2022年,黑龙江省教育厅在全省范围内公开遴选公务员,其中规定的资格条件之一是,“具有国家统一招生的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取得相应学位”。将“非全”排除在外,也将非全日制学历的就业问题,再次摆到公众眼前。

还有的省市对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安家补贴也用全日制、非全日制作区分,使得非全日制毕业生享受不到相应的补贴,如此做法备受诟病。

一碗水端平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形式。也就是说,非全日制仅代表教育形式的不同,教育部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不仅仅是在招收环节上要统一标准,在培养,毕业等过程中同样要求坚持统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

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发布,强调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考试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的政策和标准,保证同等质量;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印发,其中表明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应向劳动者提供平等就业机会;2022年,人民网评提出,“在人才使用上应该‘不拘一格’。如果设置条件过多,乃至任性设置羞辱性条件、故意标注歧视性条款,则不仅不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更有可能触犯法律。”

这些要求并非空话。实际上,高校的一些专业,在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要求上,是与全日制培养要求完全一致,严把生源质量、严抓培养质量,真正做到保证“非全”和全日制同等质量、同等含金量。

同时,在许多高校压缩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情况下,众多非全日制研究生本就是原报考全日制研究生的这些考生,在选择优秀高校时的另一条路径。

20世纪美国的硕士教育被称为“毫不声张的成功”,其中最重要的成功是对美国社会、产业需求的直接贡献,而其中非全日制教育对高校所在州的贡献巨大。

如今,非全日制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中的一大重点,它是社会需求的产物,而非“游手好闲、荒度学业”的标签。既能给更多人学习发展的空间,同时也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输出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未来高校研究生教育成为非全日制的专场,未尝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