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的背后

谭伟恩 蔡育岱

服贸协议》自3月18日太阳学运掀起波澜迄今,在台湾引起的纷争与讨论比较倾向是纯粹国内层次的政治问题,而不是国际层次的。但在全球化时代,贸易更多时候需要以国际层次的视野来观察。一起近期在WTO发生的贸易纠纷事件值得台湾关注,也同时可以作为政府或相关单位善后服贸问题的些许参考。

欧盟(EU)在4月8日正式对俄罗斯限制猪肉及相关产品的贸易禁令向WTO提出了咨商请求,这个表面上的进出口国贸易纠纷其实与导致双边政治关系紧张的乌克兰问题脱离不了关系。俄方对外表示,所以采取贸易限制乃是为维护食品安全卫生之必要,因为在两个EU成员国立陶宛波兰境内发现非圈养的野生猪只患有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EU反驳此一贸易限制不具正当性且不符WTO中《食品安全协定》(SPS)的比例原则,因为仅有4起ASF病例在上述国家被发现,而且从2007年至今,俄罗斯前后共确诊高达600多起的境内ASF病例,这些病例极有可能已经传染到邻近的白俄罗斯,然后再辗转进入其它EU会员国境内。俄罗斯草率施行禁令,妨害贸易自由化

早在乌克兰内政危机发生前,欧俄间的政治关系便偶会出现紧张态势,但双方贸易互赖却极深。根据EU统计局(Eurostat)的资料,2012年欧俄货品贸易额创下历史新高,27个EU会员出口俄罗斯的贸易金额为1230亿欧元,而自俄罗斯进口的金额为2130亿欧元。去年,俄罗斯自欧洲进口猪肉的金额高达14亿欧元。而在其它货品贸易部分,俄罗斯也是EU目前28个会员国很重要的出口市场。因此,当乌克兰危机发生后,俄罗斯除了透过削减能源供应筹码外,也在若干贸易问题上进行政治操作,以迫使欧洲国家,甚至间接促使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让步。

类比上述欧俄在政经上的互动,两岸贸易关系中的我方高度仰赖中国市场,但没有任何可以平衡劣势杠杆,也欠缺美国或其它大国作为可靠支援的盟友。加上在政治关系上有难解的权力结构问题与认知上的主权之争,明显是互赖关系中脆弱的一方。眼前《服贸协议》引发的政治效果不仅冲击未来两岸的商业交流,更对进一步的政治互动带来不确定(uncertainty);而不确定会严重影响彼此的互信,削弱台海稳定状态之维系

贸易之后的频繁互动往往是国家日后陷入冲突的开始,没有经济互赖可以不需付出政治代价。既然冲突不可避免,便该事前做好因应准备。暂不论服贸事件的责任归属,台湾的决策者应从本次事件汲取教训,尽可能设法将两岸贸易事件引发的纠纷交付国际制度(institutions),例如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来处理。或至少要尽快与北京方面设立临时性的功能建制(regimes),回应各自国内不同利益偏好团体对于贸易自由化政策的反弹。

贸易互赖往往是不对称的,脆弱或敏感的一方或许因某些因素而不能拒贸易自由化于千里之外,但对于不可避免的纠纷,一定要事前防范,不可轻忽怠慢。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学副教授;谭伟恩,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助理教授。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文章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