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视角下的「北平和平解放」
位于北平丰台的张玺老先生(站立者)与他的组员们一起站立于九七式战车上合影留念。(张玺提供)
今年是1月31日,是中共所谓「北平和平解放」68周年纪念日。伴随着解放军进入北平,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手下25万国军精锐部队放弃抵抗,出城接受中共改编。接收与装备大量美式火砲与日军战车的解放军,不仅拿下了太原与安阳等久攻不下的华北重镇,而且还发起渡江战役席卷整个华南,彻底粉碎中华民国政府「隔江而治」的最后希望。
因此这段「北平和平解放」的历史,在海峡两岸有非常不一样的解读。从这段历史中获益的中国共产党,不仅将傅作义描述为「明大义,识大体」,避免故都毁于一旦的民族英雄,更将「北平和平解放」定位为所谓「国共合作」的最佳典范。就连今年年初中共派出辽宁号航空母舰通过台湾海峡之际,海协会原副会长王在希都还特别建议蔡英文政府依循「北平和平解放」解决两岸问题。
由于所谓的「北平和平解放」,是以傅作义部队接受解放军改编为先决条件进行的,这意味着双方的合作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关系之上。事实上,毛泽东也是从一开始就否决了傅作义「平起平坐」建立联合政府的想法。换言之,无论是蔡英文还是马英九,都不可能接受任何以「北平和平解放」为蓝本的政治谈判或者统一模式。
尽管如此,自海峡两岸于2008年展开热烈的经贸与文化交流以来,还是有不少主张「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大陆人士,认为应该以「北平和平解放」为蓝本推动两岸政治谈判。《聂荣臻与傅作义》一书的作者王红云,就在自己作品里的序文指出:「北平和平解放是统一战线的精彩篇章,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中的有识之士的历史杰作,是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的生动展现。」
他还强调:「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伟大复兴,必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统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统一,必须实现共产党、国民党的第三次合作,实现台湾的回归。现在,海峡两岸,国共两党都能更加明确地认识现实,更加理智地处理问题,更加清醒地前瞻未来。坚冰已经打开,航向已经指明,更重要的,两岸炎黄子孙从阻隔到交流的不同际遇中,真切体验到和则两利,分则两害。」
撤退来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自然而然将傅作义定位为背叛国家与国军的叛徒,给予全面的挞伐与否定。近年来随着国共两党关系的提升,国民党虽然不再主动提起这段过去不愉快的历史,但却也从来没给过傅作义任何正面的评价。然而在共产党的全面肯定与中华民国的全面否定之外,却还有第三种被遗忘的声音存在,那就是从北平逃出来的基层国军官兵。
历史见证人吴广军老先生(右),与他92军老战友在北平合影留念。(吴广俊提供)
来台的历史见证人
过去两岸相关的历史论着,并没有对留在北平的25万国军下落进行详细的追踪。他们大多数被编入解放军,先是调转枪口回头去打国军,后来又被毛泽东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送到朝鲜半岛当砲灰。没有被送去打韩战,或者侥幸从朝鲜半岛活着回中国的,也难以避免接下来一系列的政治批斗。尤其是中下层军官,几乎没人能避免成为清洗的对象。
只是没有人注意到,除了以韩战「反共义士」身份又回归中华民国的部份前傅作义部队官兵外,其实有相当数量的国军军官在北平沦亡之际逃出了故都。他们在经历了长途跋涉,九死一生的旅途后,不是从仍在中华民国政府控制下的青岛,就是经由英国殖民统治的香港来到了台湾。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们就算舍弃生命也要追随政府来到陌生的台湾呢?
目前定居于台湾,接受《中时新闻网》访问的五名「北平和平解放」亲历者之间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他们均来自于13军与92军等中央军嫡系部队。这使得他们的思想与信仰,从一开始就与傅作义手下以晋绥军为首的干部与士兵们有极大的差异。而且即便在接受解放军改编以后,他们也还是被视为「蒋介石的人」看待无法得到政治上的信任。
由于傅作义将军指挥,以第35军为核心的晋绥军曾经在内蒙古与8路军共同抗击日本扶持的蒙古军,因此他们比起中央军的干部更容易被共产党视为广义的「中国军队」看待而得到认同。基层士兵可能还没有这样的感觉,但是基层以上的军官却肯定能体会到背后的偏见与歧视。政治敏感度较高的军官,自然会想方设法离开北平。
所以来到台湾,目前还在世的「北平和平解放」亲历者,清一色都是嫡系部队的基层军官。他们大多来自于装甲兵与砲兵等技术兵种,但是也不缺乏政工出身,对傅作义将军和谈决策内幕有所了解的中层干部。这些军人对中华民国有着无比的忠诚,但是对傅作义将军却又有着其他国军将领与官兵们所缺乏的理解与同情。
来到台湾以后,继续为国家效力的文秉衡老先生。(文秉衡提供)
我们没有战败!!
五位接受《中时新闻网》访问的前辈,在回忆起「北平和平解放」的往事时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我们没有战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与在辽西还有徐蚌战场上的情况完全不同,国军在「北平和平解放」之际在北平与天津地区都还保持非常完整的兵力,而且在战场上从来没有被共军击败过。所以五位前辈都认为,北平的失败不是因为国军不如共军,而是「非战之罪」也。
这五位老前辈,没有一个例外不是在抗战胜利后以战胜者之姿进入北平的。家住南港的陶士君上校是陆军13军89师上校政治部主任,他因为在抗战末期一手策划了15,000名日军扶持的「河南人民自卫军」官兵反正,而成为了汤恩伯将军的手下爱将。陶士君还记得,第13军是搭乘美军登陆舰由香港出发,经由秦皇岛进入华北地区的。
他们一登陆,就将盘据在山海关地区的共军打得落花流水,并且一路尾随其后追到沈阳。不过在苏联红军的粗暴干预下,无力抵挡T-34战车的第13军也只能够放弃在东北的攻势,退回到热河省一带驻防。身为89师政治部主任的陶士君,奉命出任承德县县长,组织民团与共军的游击队对抗。当时的陶士君,也是五名受访者中军阶最高者。
目前在台北中华战略学会担任孙子兵法研究组召集人的李启明少将,则是于1947年9月18日从陆军官校第21期毕业后,被分发到北平的第92军砲兵营第1营第3连任连长。他的部队驻防于天坛,装备的是接收自日军的四一式75mm山砲。李启明曾经随砲兵营多次出关支援国军的战斗,虽然没有办法改变东北的战局,但是他们在天坛却也始终维持着完整的兵力。
另外两位来自92军的老前辈吴广俊与文秉衡,因为是步兵军官出身的原因而在东北遭遇到比较惨痛的失败。吴广俊第一次是以92军21师第61团搜索排副排长的身份在锦西带兵作战,结果却遭到共军以人海战术攻击惨败。第92军在战斗中损失惨重,副师长李传宗力战殉国,吴广俊那一排40名弟兄也被消耗到只剩下10人。
回到北平补充新兵后,吴广俊再度以第61团第2连小砲排排长身份带兵支援锦州战役。由于这次是担任砲兵的原因,老先生没有与共军近距离战斗,因此没有再遇到过重大损失。不过他们支援的部队,也就是第54军第8师在战场上还是被解放军打到几乎崩溃。最后由于第9兵团司令廖耀湘将军放弃抵抗,锦州为共军攻陷,第61团第2连小砲排又撤回了北平。
家住万华的文秉衡老先生,则在92军第21师输送连军需处服务。1947年11月,第21师在围剿朝阳一带共军的过程中被歼灭,师长郭惠苍以下2,000名国军官兵战死沙场。在后勤单位的文秉衡老前辈虽侥幸保住了一条命,但是他的额头仍然为解放军投掷的手榴弹击伤。大难不死的文秉衡,在北平报考了陆军军官学校第1军官训练班第16期,接受长达六个月的军官训练。
等到完训后,他被编入第35军101师601团第3连60砲排担任中尉排长。他是五人当中,唯一一位以中央军军官身份进入傅作义部队服务者。据文秉衡回忆,经历了八年抗战的洗礼,第35军中层与基层官兵对中华民国其实已经有相当高的认同,因此没有因为其中央军的出身而排挤他。双方吃住与训练都待在一起,相处起来十分融洽。
最后一位,则是当时在丰台担任战车第3团第2营第5连任准尉特务长的张玺老先生。居住在彰化中彰荣家的张玺,在两年前接受《中时新闻网》访问时表示他曾驾驶接收自日军的九七式战车与共军打过七次战斗。由于与交战的对象是没有任何装甲车辆的共军民兵,张玺老先生指出他们在华北的战斗中没有一次败北的纪录。
只是共军自知敌不过战车,居然强制动员老百姓冲到第一线来消耗国军的弹药,让张玺感到非常痛心。这些国军健儿已经习惯了过去抗日战场上与敌人主力部队「正面作战」的打法,根本无法适应残酷的「人民战争」。时任承德县县长的陶士君,也指出老百姓常在共军逼迫下破坏周边道路以影响国军部队的交通运输。
陶士君指出,老百姓还在中共指导下到处挖地道。每当国军前往郊区执行清剿任务时,共军主力部队就可以躲入这些地道保存实力,让老先生感到非常头痛。他为此特地去拜访老百姓,问他们为什么要协助共军与国军作对,结果得到的答案是如果不合作的话,就会遭到共产党以恐怖手段报复。对此陶士君强调国军爱护百姓,没有办法以强制手段阻止他们替共军破坏交通或者挖掘地道。
比许多人更了解「北平和平解放」内幕的陶士君先生,因参加过抗战的原因,在两年前得到马英九总统的表扬。(许剑虹摄)
傅作义为何投降?
不过共军并不是靠「人民战争」击败国军的,北平沦陷的原因与东北战局不利有密切的关系。陶士君指出,在马歇尔将军的不当调停之下,国军失去了一举剿灭东北共军的先机。随后,林彪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野战军在苏联红军的庇佑下,接收了大批日本关东军的技术人员与武器装备。另外还有大批训练有素的前满洲国军官兵,也加入了林彪的队伍。
老先生表示,到了1948年11月第4野战军入关之际,他们再也不是人们印象中那支衣着破烂,拿着小米加步枪的游击队了。他们头上戴着日军钢盔,手里拿着三八式步枪,穿着打扮已经与关东军没有两样。更重要的是,第4野战军还从国军手中缴获了4,700门的美制与日制火砲。尽管中共的第一代空军因为还在训练中而无法投入战场,但是第4野战军却是已经连装甲兵都有了。
根据大陆方面的史料记载,第4野战军在进攻平津之际拥有一个团的战车共30辆。另外还有一个团的装甲车,同样也是30辆。除了九二式骑兵战车、九五式战车与九七式战车外,第4野战军还有更先进的百式战车,实力已经远非张玺服务的国军战车第3团可以相提并论。面对这么一支背后有苏联与北韩支持的复制版关东军,驻防在热河的国军第13军根本毫无招架之力。
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在于毛泽东于1948年9月命令华北野战军进攻傅作义的老地盘绥远,迫使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派出包括35军在内,10个师的兵力赶往增援。没有想到这完全中了共军的「调虎离山之计」,让傅作义在面临第4野战军大兵压境之际无法把部队集合起来保卫北平。1949年11月1日,第13军为了保存实力主动放弃热河,陶士君先生也随部队返回了北平。
尽管战局如此不利,傅作义的态度却十分坚决。他多次向蒋中正保证,自己会率领守军与第4野战军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绝不轻易投降。傅作义是国军历史上最英勇善战的将领之一,抗战期间每次率兵与日军作战,都能够策反大批蒙古军骑兵阵前起义,其人格魅力可见一番。所以对于傅作义将军的保证,大家一开始还是有很强的信心。
结果22日却从张家口前线传来了不好的消息,那就是傅作义派往绥远作战的70,000名国军主力部队遭到共军歼灭,其中包括了他的嫡系部队第35军。这个消息给傅作义带来了巨大的挫折,也让他彻底丧失了战胜共产党的希望。李启明将军表示,傅作义的女儿傅冬菊也是暗中替共产党工作的地下党员。她不断游说自己的父亲接受失败的事实,与中共进行政治谈判。
傅作义于1949年1月21日,在中南海居仁堂会议厅召开了高级军事会议。陶士君以第89军政治部主任的身份,随身兼第9兵团司令与热河省政府委员的石觉将军一起见证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他记得,此刻的傅作义与先前自己认识的傅作义已经完全判若两人,完全已经没有了与共军继续打下去的斗志。石觉劝说傅作义继续抵抗,但得到的回忆却是打下去将导致北平古都受到战火摧残。
考量到北平是紫禁城所在地,有着大量与人类文明有关的名胜古迹存在,傅作义生怕一旦在古都交火,自己将成为历史罪人。他的这个理由,成功说服了主战派的石觉放弃抵抗。不过,石觉与第4兵团司令兼北平防守司令李文表示自己是中央军出身的将领,希望傅作义同意派飞机将他们还有其他嫡系部队的军官一起接走。
为了保留最后的颜面给自己昔日的长官蒋中正,傅作义同意让这些中央军高级将领搭机离开北平,但是中基层军官与士兵必须留下来接受共军改编。所以包括陶士君先生在内,13军、92军与战车第3团的基层军官等于通通被长官们留在了北平。拥有丰富现代战争的经验的他们,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解放军积极争取的对象。
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进入北平,当时有国军官兵如照片显示的那般欢迎共军来临,但也有人拼命的想要离开。(新华社)
一条心来台湾
当35军主力部队被派往张家口参战之际,文秉衡因为被编入砲兵部队而留在后方。等到第35军在张家口被全歼的消息传来,傅作义又以留在北平的262师为基础重建这支王牌部队,并任命师长朱大纯为军长。文秉衡表示,刚开始第35军的斗志十分高昂。为了准备与共军决一死战,他们将北平城墙外200公尺的建筑通通毁掉,以扫平机枪手的射界。
正当他们摩拳擦掌,准备与共产党一决雌雄之际,传来了傅作义将军依据《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实施协议》,宣布「局部和平」的消息。这消息听在文秉衡耳里,如同晴天霹雳。老前辈表示,不只是像他那样出身自中央军的军官感到难以理解,就连第35军的将士们也难以接受。晋绥军将士们哭着高喊:「追8路,逃8路,最后还是要当8路。」
也就是在不到三年前的1946年11月,第35军弟兄们才从共军手中收复了张家口。虽然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他们也不是没有遭到共产党击溃过,但是往往都还能保持完整的兵力撤出战场。如今,随着长官傅作义将军宣布接受中共「局部和谈」的条件,他们不仅成为败军之将,而且还要被改编为解放军,内心的难过情绪是可想而知。
可能是为了安抚军心,一开始中共还答应第35军将士可以保留青天白日帽徽。不过等解放军正式进入以后,他们马上被要求将帽徽从军帽上移除,这可确实是让许多人士气当场崩溃。然而很奇怪的是,中共干部居然要求文秉衡离开第35军,只因为他是中央军出身的军官。对于中共干部的决定,文秉衡确实是感到难以理解,但是居然有机会能重回国军阵营,他自然是不会放过。
他想办法逃到了青岛,加入第11绥靖区司令官兼行政长官刘安琪将军的第32军。不久,文秉衡就被分发255师764团第1营第2连60砲排担任排长,接着又到机枪连担任连长。后来文秉衡跟着第32军经由广州撤退到海南岛,期间他还与冯白驹指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交战。文秉衡在此次战斗中再度因手榴弹攻击而挂彩,但是他最终还是成功的随部队一起来到了台湾。
砲兵军官出身的李启明将军,就一度被编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像李启明这种军校毕业,又在高科技兵种单位服役过的军官,是中共建立现代化军队所需要的人才,解放军当然不会轻易放过。不过李启明与60名被编入21兵团的军校毕业生已经下定决心,拒绝将自己的才能贡献给共军。
兼任第17兵团司令的92军军长侯镜如,虽然是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但是他早年曾参加过中国共产党,而且在北平「局部和谈」之际已经心向解放军,所以决定留下来接受改编。然而侯镜如的想法,显然没有为大多数92军的军官们接受。他们不愿意枪口相向回头去打自己人,因此主动向共军提出要回老家的要求。
中共采取「优待战俘」政策,给吴广俊开路条给路费让他回老家。不过此刻徐蚌会战已经结束,安徽宿县老家早就已经被控制在中共手中,所以吴广俊唯一的选择,就是前往青岛重新加入国军。与文秉衡一样,吴广俊被编入了第32军第255师764团,并且在第2营第5连第2排担任排长。经过青岛大撤退与海南岛短暂的剿共战争之后,他于1950年4月抵达台湾。
黄埔军校毕业,又在砲兵单位服务近两年经验的李启明将军,是意图建立现代化军队的中共求之不得的高科技技术人才。所以在北平沦陷后,李启明被编入了解放军第21兵团,并被要求协助共军发展砲兵。不过陆军官校的教育毕竟不是教假的,老将军表示包括他在内的60名军校21期同学早就已经下定决心不替红色政权服务。
他们一批又一批的,化妆脱离中共的掌握逃往青岛投奔刘安琪将军。李启明将军与四名同袍,就趁着看管他们的共军干部不注意逃离北平,拿着自己伪造的假路条一路通过民兵的盘查,重新回到了国军控制区。一回到山东,李启明就因为砲兵军官出身的原因被编入了青岛要塞。最后,他又跟着青岛要塞一起搭船来到台湾,并进入高雄要塞服务。
「北平和平解放」时,张玺虽然只是一位准尉特务长,但是拥有战车驾驶技术的他同样是共军积极争取的人才。他与其他战车第3团的官兵们,一起被集中到门头沟接受解放军改编。由于看不起农民兵出身的共军,张玺与他的弟兄们不仅不愿意加入解放军,而且还暗中破坏了一些九七式战车,以防止中共将它们用来打击国军。
后来,他们也成功说服了共军开了路条逃离北平。张玺表示,光是第2营第5连就跑出了70到80人。他们先是逃到了济南,然后在装甲兵参谋长,蒋中正之子蒋纬国将军的安排下搭乘火车到青岛。从那里,张玺等人搭船前往上海回归装甲兵体系,然后再跟着部队一起撤退到基隆。老先生还记得,自己到台湾的日期是1949年5月1日。
政工出身的陶士君,自然比别人更知道自己在共产党的体制下不会有好日子过。只是陶士君来台湾的路程,又比其他人还要更加曲折。他是先从青岛跑回南京与妻子会合,然后再一起经过长途跋涉进入英国统治下的香港。陶士君与妻子在调景岭一直待到1951年,才得到中国大陆灾胞救济总会的帮助来到台湾,重新回归中华民国。
来自河南平顶山的陶士君,自从1937年从军参加抗战以来,就因为老家被共产党占领的原因,再也没有机会见上父母亲一面。陶士君表示,自己有一个军校7期毕业的远房亲戚叫黄守正,在抗战胜利后回到湖北故乡教书,但是却因为国军退役军官的身份,每天都被盘踞在当地的新4军找麻烦。感觉到苗头不对的他,赶紧收拾了行李跑到香港去避难。
可没有想到的是,共产党看黄守正跑了,居然去找他的哥哥要人。结果黄守正的哥哥实在没有办法交出人来,最后在中共干部的苦苦相逼之下只好跳到一座水井里面自杀以求解脱。这个恐怖的故事,让因见不到父母最后一面而深感自责的陶士君稍微有些安慰。他表示凡是当过国军的人,尤其是当过国军政治干部的人,都无法摆脱中共的政治纠缠。就算自己躲过了,家人也会遭受连累。
永不后悔当年的决定
五位老兵到了台湾以后,有的继续从军,有的则离开部队追求新的人生目标。经过了40年的发展,他们都在这块土地上成家立业。本来就一条心效忠与捍卫中华民国的他们,就从来没有对自己当年来台湾投奔自由的决定有过丝毫后悔。而在了解到傅作义部队的中基层军官后来悲惨的下场以后,五位前辈更加肯定自己是历史的幸运儿。
亲身走过「北平和平解放」那段岁月的他们,虽然直到今天都不认为自己是共军的手下败将,但是对于傅作义当年面对的环境却也深表同情。李启明将军就认为,以过来人的姿态去批判傅作义将军的决定是不公平的。直到今天他对傅作义将军忠党爱国的信念还是深信不疑,并认为傅作义接受中共「局部和谈」的条件纯属不得已。
身为「北平和平解放」见证者的李启明将军,在推动两岸交流的同时,仍坚持捍卫中华民国的尊严。(许剑虹摄)
当时傅作义面对的,可不仅是解放军的大军压境而已,同时他手中最精锐又最忠诚的部队已经在张家口遭到歼灭,最爱的女儿又不断的在替中共游说自己。同时,傅作义坚守的北平又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古都,他只要稍微一有抵抗就可能导致大量名胜古迹损毁而成为人类的历史罪人。面对如此复杂又庞大的压力,任何一个正常人恐怕都很难避免情绪崩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傅作义被毛泽东指派为水利部长,成为中共政权下一个重要的统战样板人物。身为样板的傅作义,本身虽然得以避免遭到共产党的政治批斗,但是眼睁睁看着过去跟随自己打仗的部下们遭到中共折磨,他也是不可能无动于衷的。陶士君就表示,他不只一次听说傅作义晚年相当后悔自己在北平做的决定。
蒋中正曾在1963年8月9日的日记里,提到傅作义托人携带上面写有「悉贡所能」四个字的纸条给他。根据蒋中正自己,还有一些学者的解读,傅作义可能是透过传递这四个字的方式,向台湾透露中共政权即将崩盘,自己准备当国军内应协助反攻大陆的讯息。不过中共政权终究没有垮台,中华民国政府也没有成功光复大陆,所以傅作义的动机到底为何,恐怕已是个永远解不开的迷。
陶士君、李启明、吴广俊、文秉衡与张玺等人退役后,不仅因为荣民的身份而得到政府的照顾,他们在社会上也都被视为国家的英雄看待。其中陶士君、吴广俊与文秉衡,都获邀参加了2015年7月4日于湖口举行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他们三人都身穿抗战时代国军的灰色军装,接受马英九总统颁发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打从邓小平宣布改革开放以来,五位老兵都回到过大陆老家探亲,并积极推动两岸的文化交流。尤其是当到将军的李启明,还有国军政治部主任退役的陶士君先生,在推动建立台湾与大陆的政治互信方面更是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李启明将军因为对孙子兵法的掌握,时常参加两岸退役将领的交流活动,并且致力于还原抗日战争的历史真相。
纵然大力支持深化两岸在军事与政治上的互信,然而李启明可不主张以「北平和平解放」模式解决台湾与大陆之间的分歧。李启明认为,台北与北京在意识形态与生活模式方面的差异将持续存在下去,所以大陆必须要给予台湾充分的尊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他相信让两岸在「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92共识下平等来往,求同存异是对双方来说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