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微短剧势起,或与电影、长剧三足鼎立
伴随短视频平台的兴盛,微短剧市场在过去几年中经历了迅猛的发展,且在影视业当中呈现出后来者居上的态势。在各界还在因其低成本、低质量抨击其兴起之无由的时候,其发展之迅猛已开始引起资本的注意,并逐渐进入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此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之后,市场正逐渐告别“狂飙”态势,内容重要性开始凸显。在大量低质内容透支用户热情之后,微短剧精品化已经成为行业共识。这也意味着,随着微短剧逐渐精品化,微短剧正形成与电影、长剧呈现三足鼎立的格局。
微短剧在市场能够有立足之地的原因之一是电影、电视(长剧)行业开始出现疲态。
电影方面,自2010年总票房突破百亿后,随后几年一直高歌猛进,不断刷新纪录。2017年到2019年,电影市场也是一片繁荣,年度票房持续攀升。然而,此后的电影行业便逐渐走向没落。其中虽然不乏存在疫情冲击的原因,但从实际而言,主要还是因为行业整体态势大不如前。以2024年国庆档为例,全国电影票房仅为21.04亿,与去年的27.4亿相比,下降了超过22%,观影人数也从6515万掉到5209万,减少了足足20%。此外,就资本动向而言,电影投资方已开始减少对一些头部电影的投资成本。譬如,在博纳影业2024年的半年报中披露,原定的《传说》宣传与发行预算高达1.5亿元,后调整至4000万元;而徐克导演的《人体大战》原计划获得的1.2亿元拍摄资金,亦降至3100万元。
长剧方面,整体市场规模也出现了严重下滑。酷云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长剧市场全端播放量整体下降,较上季度环比下降11.95%。根据业内人士表示,在影视制作中,若剧集在开机前未能通过视频网站预售,亦未签订相关合同,那么剧组是不敢贸然启动拍摄的。经过市场调研,发现视频网站播出的剧集中,有70%处于严重亏损状态,这导致业内投资者普遍缺乏拍摄新剧的动力。
而微短剧能够立足的另一原因则与其自身迅猛地发展密不可分。
随着微短剧行业规模不断攀升,其产业链的发展也极其迅速。微短剧行业产业链涉及内容版权方、制作拍摄方、微短剧版权商、微短剧分销商以及终端用户。微短剧拍摄制作方通过购买内容IP、编剧自写剧本等方式进行内容创作,完成拍摄后将微短剧提供给微短剧版权商,而后通过流量分发平台(包括长视频平台、短视频平台等)、内容社区等平台方式实现微短剧流量分发以触达C端用户,由此形成产业链闭环。自我国微短剧赛道起步后,规模量级呈现指数型增长。艾媒咨询统计数据显示,从营收来看,2024年国内微短剧市场规模将超过500亿元,预计2027年将达到1000亿元。其中,柠萌影视作为行业佼佼者,自跨足短剧领域、转型参与多部微短剧的制作以来,个别剧目在C端的充值金额突破2000万元。在2024年上半年,该公司在商务定制短剧方面的收入实现了约3.8倍的增长。
同时,微短剧的多业态融合能力还在不断吸引跨界合作。据媒体统计,2024年已有超20个美妆品牌定制了超80部微短剧;此外,包括平安银行、网商银行、中信银行及许多中小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也瞄准这一赛道,纷纷推出了自有短剧。根据华金证券发布研报称,在微短剧制作商中,50%来自广告营销公司,30%来自传统影视公司,20%来自MCN机构。不过,据了解,微短剧行业80%的收入都流向了短视频平台,只有20%由内容制作方、微短剧平台、投流公司瓜分。
此外,微短剧出海已成为一种新趋势。随着中国国内微短剧市场逐渐步入红海,已有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这片蓝海。截至目前,我国微短剧出海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翻译出海,主要是将已经制作完成的微短剧翻译成目标语言后通过YouTube、TikTok等媒体平台在海外进行推广和播出。二是本土化出海,更注重对目标市场的研究和了解,通过签约当地作者或者与当地制作团队合作,创作符合当地观众口味的微短剧。不同地区短剧市场的发展阶段和文化接受程度不同,因此需要比较择优出海方式。中国微短剧“出海”主要集中在欧美、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其中美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短剧出海市场。根据Sensor Tower数据显示,头部短剧APP总收入的50%—70%来自美国市场。有分析显示,在相对成熟的美国市场,本土剧的市场占比远超翻译剧,先做本土剧虽然成本较高,但用户的付费力也高,而且本土剧更容易放量,生命周期更长,还可以辐射其他英语区国家。而东南亚地区因为和中国的文化亲缘性,在中国市场反馈良好的重生、总裁、甜宠等类型题材,在东南亚也颇受欢迎,翻译剧的制作门槛和成本也就相对低很多。即使刚入局短剧出海的玩家,也能在较短时间产出更多的内容。(来源:安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