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声开疆拓土 突破沙龙纪实
摄影艺术家郭英声尝试并接受各种摄影的形式、功能。(邓博仁摄)
走进「JAMEI CHEN.天母另空间」2楼的工作室,先是一个招牌的大大拥抱,而后迎面而来便是整桌子的公仔、书、打样稿,摄影艺术家郭英声正着手进行着最新的摄影集《私风景》,「差不多10年了,也该再做一次了。」
每个当下 如同封存
一开始是抱着对电影、绘画的热爱,19岁起却拿起了相机,在台湾,他是林怀民云门舞集的第一代摄影师,为舞作、舞者留下身影;25岁远赴巴黎,郭英声很快地被极具份量的《ZOOM》摄影杂志看重,以10页的篇幅、封面呈现他的作品,还被选为「年度最活跃摄影艺术家」之一。但对郭英声而言创作是「带些强迫症的、神经兮兮的,每个工作点都快速的」。
乡土摄影的领衔者
在每个当下完成,就如同封存。郭英声笑称,自己90年代一系列重要作品,数百卷的底片还是前妻从仓库里找出来寄回台湾,再被好友陈春禄发现,一一整理出来。在台湾摄影界一片沙龙、纪实摄影的风潮中,郭英声便已和张照堂、庄灵等人组成「V-10视觉艺术群」,跳脱传统拍摄前卫多元的题材。
「那时候沙龙的摄影就是拍拍花啦、鸟啦、风景啦、设定好的女性同胞啦,美美的啦」这样的风气主导了台湾摄影界近20年,而后又是纪实摄影当道,「大部分的摄影的朋友都是拚命拍漂亮的照片,希望在国外拿到什么奖,那个过程,以我的话来形容就是那个时候摄影人的集体意识。」
自觉是特例的郭英声,既没学过摄影,也没参加任何摄影学会或参加比赛,「我就是自己乱拍」郭英声说:「我脑子里有个声音,摄影这个东西应该传达更多东西,有更多想像空间,让艺术家去实现一些新的想法。」受画家席德进影响,在台湾还没有人谈「乡土」两字时他就已开始拍老建筑,拍庙宇、文化、仪式。
「我有点像永远的左派,觉得应该要百花齐放,让所有的东西可以一起发声,让时间做最后的考验,做得再新再狂再特殊,被美术馆收藏就死掉了,就要逼着找到新的方向。」郭英声认为摄影在各种关照外,当代艺术兴起,摄影艺术也开始有着不同的想法,以有别过去的语言,构思自己的诺亚方舟,渐渐展现出不同于过去的味道。
走在前端 不被框架绑着
「天才是寂寞的,走太前面是寂寞的」郭英声认为不论过去创作的路线或风格不被理解,甚至认为像自己这些国外回来的人「不够关注台湾这块土地」,但「这都是蜕变的过程,必然的路」如今各种艺术与影像创作结合的手法在台湾亦大行其道,郭英声说:「超乎形体更成为国际语言,好的作品没有分地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