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基會大增預算 皆對抗成本
两岸关系自民进党执政起已走向冰封,赖清德总统上任后更将两岸定位成互不隶属的「两国」,而向台独路线更迈进了一大步。然而,原属国家统一进程中所设立的「海峡交流基金会」,明年度的预算却大增四十点八%,自然遭到立委的质疑。海基会解释,两岸愈是缺乏制度化管道,解决问题的成本就愈高。但其实海基会增加的是因两岸对抗所产生的成本,而非因为交流。
海基会是在两岸展开「人民交流时期」的国家统一进程中,受中央政府所有机关共同「委托」行使公权力的「民间」基金会。但无论在金门海巡执法「碰船」事件、金门军人钓鱼时落海,及伙食兵「浮游」被大陆带回,在这些紧急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已看不到海基会扮演沟通协商的角色。究其原因,两岸人民虽未断绝交流,官方却处于「对立期」,故海基会和大陆对口的海协会也没了互信基础。
日前,大陆法院对前台湾民族党副主席杨智渊触犯大陆刑法中的「分裂国家罪」,做出有罪的一审判决。杨是在前年八月赴大陆时遭拘传审问,去年四月遭正式逮捕,并以违反分裂国家罪起诉,成为第一位被以大陆刑法起诉的台湾人。
事实上,今年六月下旬,大陆公告了台湾人如何适用分裂国家罪的「惩独廿二条」,即意味了杨案即将判决。但海基会在这段时间里,对台湾人民赴大陆交流涉案被捕及判罪,别说解决了什么问题,连了解事情原委及出面协助杨及其家属,似乎也未曾听闻。
目前台湾人若在大陆发生事故,海基会或可委请当地台商协会协助,此固然会增加解决问题的成本,但产生类此海基会所称「各项往来衍生问题只有增加、没有减少」之解决问题的成本,本质上属于民进党台独政策需负担的对抗成本,而非为了促进两岸一家亲的交流成本。
民进党执政后,海基会功能大为萎缩,立委质疑原是为郑文灿「创造资源」,也非无据。海基会把吸引台商「回流」也当成重要业务,既不是为了在大陆地区「交流」,就属不务正业;海基会的正业既已大幅萎缩,增加预算系因随公务人员调薪,除人事已遭质疑酬庸和布建网军要插好插满外,就更缺乏合理性。
海基会的薪资原较公务人员高,创会时是希望吸引具有经验与专长的公务人员转任,所以在海基会的服务年资,于回任公务人员办理退休时,也可并计为核计退休金的年资。
然而,多年来海基会仍有从公务人员辞职而转任者吗?若无,随公务人员调薪以保持较优薪资之目的,自也不应存在。
海基会的运作是靠政府预算的挹注,听命于政府的指令;此项人民纳税钱所投入的成本,过去因正常交流而能使台湾获利。然而,民进党政府走的是将「两岸」异化成「两国」的政策,即使海基会声称增加了解决问题的成本,实质上交流成本也已异化成了对抗成本。
何况海基会的核心功能,是签订有助于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协议,但过去八年多来的成效却是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