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揭开「鬼文化」的秘码(林保淳)

台南市美术馆「亚洲的地狱与幽魂」特展。(曹婷婷摄)

南美2馆的「亚洲的地狱与幽魂」,由于展出了许多阴森恐怖、狰狞丑怪的「类人偶」造型,激起了宗教界的反弹,认为此展缺乏「真善美」的特质,更是亵渎了宗教的神圣性,并且忧心可能会对小朋友引发不良的影响,因此主张取消展示。

鬼神信仰,尤其是「鬼文化」,是全世界各种文化所共有的,可以说是自古相传而下的信仰,尽管儒家始终以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为教条,期勉人应当致力于人生命犹然存在的时间,对人死后的世界,鲜少着墨。但是,民间传说,始终还是对人死之后的「鬼魂世界」,充满着探索、好奇的兴趣,相关的传说,从古至今,未曾断绝,且由此开展出绘画、雕塑、文学及宗教信仰的诸多成就,是非常珍贵的民族遗产。

人应如何存活?这是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索;但生命总是有断绝的时候,断绝的时候,人究竟会转形成如何的样态?虽说是各有不同的说法,但「死生亦大矣」,其实人死后的种种可能,都是肇因于人如何存活之上的,孔子的话,反过来说,其实应该是「不知死,焉知如何生」,「死」实际上规范了「生」的意义与价值。

因此,从文化探源的角度来说,知道人死之后的种种可能,才能真正定位出人应该如何存活的问题。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儒家讲「三不朽」,强调的是在人形体消亡后,立德、立言、立功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勉人为善;道家「一死生」,以超脱的态度,面对生死问题,亦是对人生命定位的观照;佛、道两教的「地狱说」,更是以人死后的种种果报,归因于人存活时的形态,亦是对人应为善去恶的生命规范。因此,如果能够多了解不同的「鬼魂世界」,其实正足以让人更清楚知悉「人应如何存活」的道理,如此的展览,又怎会没有意义?

论者宣称其展品缺乏「真善美」,其实只是从肤浅的角度说「真善美」的,借死后世界的可能之「虚」,岂非容以观照出人生之「真」?警戒人不能堕落成恶,岂非正足以彰显「善」的价值?而美丑只在一念之间,对「丑恶」的厌恶,岂非亦表明了对「美」的迫切需求?「真善美」固然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但「不真不善不美」,难道就没有「真善美」的容身之地吗?这显然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我认为,南美2馆的展出,其实是具有破天荒的意义的。中国人向来讳言鬼神,因此也往往盲然于对「鬼」的认知,在避忌之下,完全忽略了「鬼」的本义。扼要来说,人死为鬼,鬼者归也,有形的生命终有消亡之时,回归于原有的无形无质,所有的「鬼」,都是某个人的先祖,「鬼」其实没有人想像当中的可怕,可怕的其实是本来就为恶多端的「人」。

南美2馆的展出,别开生面,展示了各不同文化中的「鬼魂」样态,其实是饶富机趣与知识的。问题在于,南美2馆只着意在展示其稀奇古怪的「鬼模鬼样」,而未能溯本追源,将此一各异的「鬼模鬼样」,从民俗文化的角度予以阐明、说解,虽是颇引人瞩目,会热热闹闹一番,但事过之后,热潮一退,却也「人鬼殊途」,各不相干,这岂是一个身负文化及知识传播的美术馆可以轻忽的事?

南美2馆的展示内容,我是绝对支持的,但在「如何展示」的问题上,个人认为还大有努力的空间。其实,传统的「鬼文化」背后,都饶富「生命的密码」,这个「密码」,是必须破译、解读,才能让民众真正了解「鬼」和「人」相互依存的关系。

其实,传统的「鬼文化」,学界已不知有过多少论述,从哲学、文学、宗教、绘画、雕塑到当代影剧,可谓琳瑯满目,或许南美2馆是可以将其学术论着加以通俗化,让更多的民众知晓「人鬼虽殊途」,却是「人鬼不可分」的。(作者为大学退休教授)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