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农业未来关键在种苗(李武忠)

近日国内掀起凤梨风波,国内辛苦育成的金钻凤梨种苗,如何流入中国大陆引发争议,再度凸显保护优质种苗的重要性。(李柏澔摄)

凤梨风波让国人看到台湾农产品外销过度集中的高风险,而干旱缺水也严重影响农业产销,未来极端气候将成为常态,台湾农业光靠如温水煮青蛙般的补贴及国人发挥爱国心猛吃,只能解燃眉之急,想永续发展需积极寻找新出路

农业属重要的民生、经济及国安产业,重要性不言可喻。然而受到全球暖化、疫情、天然灾害及人口激增影响,全球粮荒危机如影随形,想靠增加耕地来增产难度高,只能另寻他途。有感于种苗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健康种苗可以提高单位产量,全球对健康种苗的需求正殷,2018年全球种子市场规模达到597.1亿美元(基因转殖种子市场份额占54.3%),预估到2024年,该规模将达到903.7亿美元,若能抢得先机,做好布局,全力投入,不仅可以为台湾农业插上金翅膀,也渴望成为台湾另一座护国神山,不能老是存在「弱势」农业需保护的旧思维。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苗更是农业产业链中利润率最高的环节(位居农业产业链顶端),蕴含巨大的商业利益,被誉为「农业晶片」,尤其良种更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关键名闻国际的纽西兰奇异果遭到细菌性溃疡病(PSA)困扰,也是透过选用新品种来解围。只是长期以来跨国企业透过基因专利权控制了种子,也控制了全球的农民,目前种子产业呈现寡头垄断,五家跨国企业即主宰了全球半数以上的种子市场(拜耳居首位),垄断种子价格,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确保种苗自给自足成为重中之重。

受到传统农业生产习惯影响,部分农户会使用自留种(如香蕉苗),由于发芽率不高,品种纯度较低,对病虫害抵抗力差,单产十分不稳定,收获的农产品质量差异也较大并不鼓励农户使用自留种。为避免受制于人,目前许多国家正积极在种苗(包括农作物、畜禽和鱼类)项目下功夫,也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例如吴郭鱼品系Genetically Improved Farmed Tilapia (GIFT)的育成,中国大陆则与印尼政府共同育成高抗玉米霜霉病的新品种(IDCHN04、IDCHN07、IDCHN09和IDCHN10)玉米是印尼第二大粮食作物,日本企业正积极研发打过疫苗的抗病毒种苗,想取得优势关键在科技创新和加强智慧财产权保护。中国大陆已将种苗列为「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产业,正在加紧建设全球保种第一的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

回顾台湾农业发展亦与种苗研发息息相关,过去台湾在农渔业品种改良及新品种研发上表现亮眼(如台湾鲷、观赏鱼石斑、金钻凤梨、兰花、 黑珍珠莲雾爱文芒果、三星葱、台湾毛豆金萱红玉等等),带动产业蓬勃发展,并于1990年代先后成立国家级作物种原中心水产生物原库,进行保种及育种工作。然而在经费及专业人力有限的情况下,国内种原库运作面临规模小、种原资源少、资金不如大国,研发能量有限、杂务太多等问题,并未受到应有重视,20多年前官方信誓旦旦要让台湾成为「亚太水产种苗中心」的雄心壮志,早已灰飞烟灭无人闻问。近年来台湾在农畜水产新品种(包括抗病、抗寒抗旱、高繁殖力、高换肉率、高营养、高品质等)研发及实际运用上已少有佳绩,许多苗种须仰赖进口,增加生产及外来疫病输入风险,尤其生物育种产业化脚步缓慢,唯根基尚存,若能善用避免重蹈覆辙,还是有机会重新擦亮招牌。

台湾内需市场有限需仰赖外销,而特有及优质农产品是打开外销通路的关键。近日国内掀起凤梨风波,国内辛苦育成的金钻凤梨种苗,如何流入中国大陆引发争议,再度凸显保护优质种苗的重要性。为此政府将采取「禁回销」、「保护目标市场」及「增加动植物种苗输出管制项目」等措施,但关键还是在于政府的执行力和新品种的研发创新。当今全球种业竞争实质是科技竞赛,台湾农业不能停留在光靠政府保护,应该着重在新品种研发及优质种苗生产(尤其是运用基因转殖与基因编辑技术,开发新品种和杂交种);重新整合公家农业科研机构,让专业来主导;调整科研经费分配,落实计划考核(不能沦为文书考核与作文比赛),并借重民间研发的人才、经验及研发量能,落实「植物品种及种苗法」,把种原库运作跟产业发展做连结,奖励科企联合发展(如政府做基础研究,企业做应用与产业化研究),将种苗纳入国家重点发展产业,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推进科企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全力将台湾打造成商机庞大的「亚太优质健康种苗评鉴及供应中心」,让「农业晶片」(种苗)继IC晶片之后成为台湾最耀眼的产业!

台积电发迹历史,验证「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今日不做明日会后悔」,全球农业竞争日剧,靠大撒币无法让台湾农业永续,为政者至少要有洞悉全局及筑梦的勇气跟胆识

(作者为农渔经学者)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