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操控欧洲与布局东亚:俄乌冲突背景下的美国亚太战略管窥(张晓刚)

乌东各地仍持续爆发战情,俄军试图突破(图/美联社)

自拜登掌权执政以来,美国放弃了川普时期的「孤立」政策,高调回归国际舞台。近年来,美国将中国视为挑战自身霸权的最大威胁,并加紧围堵中国,阻止中国在亚太地区扩大影响力;相关迹像在经济、政治、外交、安全层面均有所体现。当前,俄乌之间的军事冲突仍在紧张持续之中,而美国通过介入此次冲突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遏制并削弱俄国的战略战术。尽管美国领导人的频繁访欧活动多与俄乌冲突一事相关,但这并非意味着美国的战略重心开始由亚太转向东欧。与此同时,美国一刻也未停歇,仍然加紧在东亚地区针对中国的布局,实施其由来已久的亚太战略。在美国看来,利用北约操控欧洲进而掌握对俄乌冲突的主导权策略不仅适用于东欧,在应对东亚局势、打压中国时依然能发挥出预期的效力。

迄今公开表示明确反对缅甸全面进入RCEP框架的国家只有两个,一个是新西兰,另一个是菲律宾,他们的基本看法是缅甸RCEP定约时是昂山- 温敏政府,现在的军政府不具继承意义的合法性。新西兰倒还没什么好多说的,菲律宾这个表态就相对比较有意思了(2022年5月1日起,缅甸对RCEP各成员国实施RCEP协定生效,中国对自缅甸进口的适用RCEP原产地标准的货物给予优惠协定税率)。

一、俄乌冲突未影响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既定策略

早在川普执政时期,美国政府就在2018年制定了《印太战略框架》,明确将中国视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首要挑战对象。拜登上台之后,尽管在很多领域修改了川普时期制定的政策,但是在拜登政府的印太战略中,中国依然被认为是美国最重要的竞争对手。这一战略并未因俄乌冲突而有所改变。相反,俄国深陷俄乌冲突的泥潭,让美国与欧洲空前团结,也让美国能够将更多政策资源投入到印太地区,使得美国可以在印太地区采取更积极主动的措施。美国有意淡化了印太盟友之间的矛盾,有意淡化了除中国之外的其他挑战,为全方位动员印太盟友应对「中国挑战」创造条件。为此,拜登政府按照其既定策略,着力提升美国在亚太地区经济合作领域的影响力,夯实与日本、韩国的盟友关系,全力拉拢印度与澳大利亚,加强对中国的围堵与限制,促进印太地区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自由开放」。

(一)提升美国在亚太地区经济合作领域的影响力

2022年1月,美国提出建立「印太经济框架机制(IPEF)」,该机制被视为自川普政权退出环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TPP)后,美国重新介入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铺垫。同时,此举也表明美国力图构建由自身主导的经济合作机制,以求在低碳、信息技术、数字经济、供应链、能源以及贸易规则制定等方面掌握主导权。此外,由于IPEF不像TPP那样,强调成员国开放市场和降低关税,因此,不易招致美国民众的抵制,且便于美国凭借国力优势操控运行规则。俄罗斯政治影响力的下降以及中国忙于新冠疫情的防控,让美国相信自己「有机可乘」。2022年5月12日,美国-东盟领导人特别峰会在华盛顿召开,在这次峰会上,拜登承诺向东盟加大投资,以提高东盟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东盟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尽管东盟多国领导人表态不会「选边站」,但这次峰会的召开,显然是美国提高在印太地区经济影响力的一次尝试。

(二)拜登政府在政治领域加紧对亚太地区的渗透

俄乌冲突爆发之后,美国在促使该地区国家表明其政治立场的同时,也调整着自身对该地区政治问题的立场。相关案例主要包括:就俄乌问题敦促东盟国家放弃原先的中立立场,与美国一同发表联合声明反对俄罗斯。在俄印关系上,美国不断对印度施压,要求其减少同俄罗斯的贸易往来。针对近年来太平洋岛屿国家同中国建交问题,美国尝试拉拢处于第二岛链的帕劳,阻止其接近中国。

(三)拜登政府试图在亚太地区构建亚洲版的「北约」

除了传统安全领域,美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也尝试着同亚太地区的国家展开合作。例如今年5月初,美日两国就包括半导体在内的尖端技术开发及出口管理事务进行了磋商,其目的在于控制相关技术的传播,阻止技术或产品流向中国、朝鲜等国家。同时,构建由美国主导和监督的供应链,以求降低自身与盟国在原料供应、产品组装等方面对中国的依赖。目前,亚洲版「北约」之下包括两个合作机制,即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与美英澳三国联盟(AUKUS);前者涉及经济、政治和军事,后者则是军事同盟。

二、操控俄乌冲突与筹谋打压中国并行不悖

尽管美国的情报系统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就已经对俄乌冲突爆发的时间、规模有过预警,但俄乌冲突的发展还是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在冲突爆发初期,美国与欧洲各国都对乌克兰的前景表示悲观,对乌克兰的援助并不积极,随着俄罗斯进攻态势的减弱,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不断升级,有关俄乌冲突的政策也日渐清晰。在试图以俄乌冲突为「契机」,彻底拖垮俄罗斯,消除北约最大威胁的同时,美国也在尝试将「乌克兰模式」引入印太地区,寻找打压中国的新途径。

(一)美国操纵大国地区冲突的「乌克兰模式」

俄乌冲突是二战后第一次两个欧洲主要国家之间发生的军事冲突。如何应对这种规模的冲突,无论是美国还是北约都缺乏经验。冲突初期,拜登政府对乌克兰的支援更多的是外交与道义上的支持,随着俄罗斯进攻乏力,拜登政府意识到,加强对乌克兰军事力量的支援可以有效地削弱俄罗斯。因此,美国国会于4月6日重新通过了《租借法案》,预示着美国在向乌克兰提供各类军需物资时,其审理程序将被简化,且可提供的军备种类和涵盖范围也将扩大。《租借法案》生效后,美国向乌克兰提供的武器种类发生了从偏向防御性向侧重攻击性的转变。同时,美国通过扩大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进而激发了本国的军工产业的景气。如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称,其产品反坦克导弹「标枪」的年产量将由原来的2100发增长至4000发。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便借助战争带来的「军火生意」积累了巨额财富,进而刺激了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如今通过干涉俄乌冲突,一方面,美国对外军事援助机制被强化,使军需品的供应变得更加快捷;另一方面,美国的军工企业得到大批订单,加快了后疫情时代美国经济的复苏。

显然,尽管军事冲突的「热战」发生在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但参与其背后「冷战」的国家却发挥着更重要的「拱火」作用,其典型代表非美国莫属。美国的目的是通过与「北约」等盟国一起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从而达到在不流血的情况下削弱敌国的目的。目前来看,美国实施的经济制裁随着冲突的持续扩大而逐步显现出某种程度的效果,俄罗斯左支右绌已略显疲态。众所周知,2021年美军撤离阿富汗的动因之一便是旷日持久的阿富汗战争削弱了美国的实力,拜登政府无法承受毫无止境的战争消耗和人员伤亡,加之国内舆论导向的压力,遂作出「仓猝」撤军的决定。阿富汗战争的失败进一步证明,大国一旦陷入战争的泥沼,不仅大量消耗人力物力资源,国际信誉亦受到负面影响,终将陷入进退维谷的窘境。就目前局势来看,如果使俄乌冲突长期化,美国不仅能削弱俄罗斯的综合国力,而且还能避免本国海外派兵带来不必要的人员损失。

(二)在削弱俄罗斯的基础上诱使中国「北顾」并阻碍其「西交」

众所周知,目前美国在欧洲事务中处于主导地位,且大多数欧洲国家在对抗俄罗斯问题上也已达成基本共识,这导致中国的中立立场容易遭到西方舆论的攻击,从而影响中欧关系的正常发展。同时,美国在俄乌冲突期间不断向中国施压,包括要求中国企业断绝同俄罗斯的业务往来,逼迫中国表明反俄立场以图达到其分化和瓦解中俄友好关系的目的。此外,随着冲突的持续,美、英、日等国纷纷打响舆论信息战,不断发布诸如乌军对俄军发起反攻、俄国政权「不稳」或将要发生「政变」等诸如此类的消息,几乎控制了全球的舆论导向。俄罗斯是我国的邻国,其国内局势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到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北亚地区的局势走向。然而,美国不断在中俄关系中搅局,不仅造谣、诋毁中国,还挑拨中国与欧洲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关系,其目的昭然若揭。

(三)引诱中国同美国展开成本高昂的竞争

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在军事实力上原本处于劣势的乌克兰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并给予俄军以重创,主要得益于美国暨北约国家在资金、武器装备以及情报信息等方面提供的援助。此次冲突也证明,现代战争除需要投入大量军用物资以外,还涉及到互联网、情报信息、国际舆论等领域的掌控权。具体而言,在正面战场,卫星定位系统及制导武器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迟滞了俄军进攻的步伐。同时,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带有倾向性的大量视频、影像、新闻报道等信息促使国际舆论,尤其是西方国家纷纷倒向乌克兰,而俄罗斯则难以获得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因此,美国通过俄乌冲突提供了新的大国竞争模式,即竞争者除了要在高科技、军工领域维持高额投入外,还要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外宣」以确保国际舆论对自身的支持。当然,俄乌冲突还提醒了我们,在大国竞争中,「热战」更容易在某一大国与另一大国所支持的「代理人」之间展开。竞争的成本越来越高,中国应该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三、美国亚太战略对世界格局之影响

当前,尽管俄乌冲突的前景依然不明朗,但俄乌冲突长期化的可能性不断增加,俄罗斯达成其战略目标的可能性不断下降。这让美国得以从欧洲抽身出来,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印太地区。从目前的趋势来看,美国对印太战略的调整空间不大,打压中国的既定策略在短时期内不会有根本性的转变。

(一)将促进亚太地区的「板块化」和「集团化」

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多数欧洲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交恶。如中立国瑞士公开谴责俄罗斯,北欧国家瑞典与芬兰也表示有加入北约的意向。同时,欧洲国家也试图在经济上与俄罗斯脱钩,进而促使欧洲反俄集团的版图不断扩大。在亚太地区,美国也试图干涉中国内政问题,在东海、台海和南海制造紧张气氛,并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显然,美国拟借机联合英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在亚太地区构筑一个针对中国的「北约集团」。

(二)将加剧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博弈

在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国家通过军事援助、经济制裁和舆论宣传等手段挺乌抑俄,导致俄罗斯的国际影响力大幅下降。客观上,此举使美国可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亚太地区主要针对中国的博弈之中。而且,美国利用俄乌冲突还强化了对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及安全等领域的渗透,其战略意图在于削弱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从而迟滞乃至阻断中国的发展进程。

(三)「中间力量」将成为中美极力争取的对象

以俄乌冲突为例,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就抵制俄罗斯基本达成共识时,除中印等少数区域大国外,非洲、东南亚、太平洋、中东以及南美地区的国家则对此也多持中立立场。然而,在美国的不断「施压」下,部分国家的立场逐渐倒向西方,构成了不利于俄罗斯的国际舆论环境。有鉴于此,争取「中间力量」形成国际舆论压力将成为大国博弈中占据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

总之,从整体上看,俄乌冲突发展至今,并未对美国的全球战略造成颠覆性的影响。美国的战略重心仍然放在亚太,且其真正试图打压的对象依旧是中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俄乌冲突已经成为美国攻击中国,孤立中国的「武器」。毋庸讳言,中国希望世界和平,希望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实现伟大复兴;同时,中国反对战争,期待俄乌冲突能在交涉谈判中得到妥善解决乃至实现和解。中国是俄乌冲突的「受害者」,一方面中国与俄乌两国均是友好国家,有着重要的经济、贸易往来,另一方面,俄乌两国也是中国建设「一带一路」沿线上的重要国家,因为这次冲突导致的直接间接损失无法估量。而美国不断逼迫中国放弃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世界舆论中打造中国是「战争支持者」的形象;这不仅不符合事实,而且这些手段的背后隐含着美国不惜一切手段迟滞中国发展的战略意图。山雨欲来风满楼,面对美国的无端指责和肆意打压,中国理应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作者为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本文来源《海外看世界》,授权中时新闻网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