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幅家山归梦图

忻州古城明月楼下,《貂蝉拜月》正在上演。忻州古城供图

忻州古城夜景。忻州古城供图

草木染传承人赵慧正在创作手工艺品。付宇鹏摄/光明图片

“别却并州已六年,眼中归路直于弦。春晴门巷桑榆绿,犹记骑驴社钱。”1221年,诗人元好问闲居汴京,回忆起儿时骑着毛驴撒欢,跟着小伙伴争抢社钱的情景,提笔写下了这首寄托思乡之情的《家山归梦图》。

元好问,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如今,他所怀念的家乡,正在致力于复现忻州古城商贸繁盛、休闲安逸的社会生活景象,打造悠然恬适的家山归梦图。

忻州古称秀容县,忻州古城又名“秀容古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是中俄万里茶路上的历史文化名城。曾因繁荣富庶而得“南绛北代,忻州不赖”之赞,也因文风昌盛而有“文跻九原、雅出秀容”之誉,更具“晋北锁钥三关总要”之名,是晋北政治、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重镇。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古城的肌理遭到局部破坏,2017年启动修复保护。

古色古香的青石长巷里,响起穿梭的脚步声;雕梁画栋的书院楼阁中,传来高亢的北路梆子;热气腾腾的食肆小铺,刺激着人们味蕾……清晨,这座有着近1800年历史的北方古城从熟睡中醒来,开始了一天的喧嚣。

原本以为寒冬时节,古城难免会有些冷清。然而,一走进古城就被眼前人来人往的景象惊讶到了。据说,2020年,开城仅仅一年的忻州古城就接待游客超500万人次。

难怪去年11月,来忻工作只有月余忻州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长郭奔胜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走过全国多个地方,其中不少地方也在进行古城修复,旅游开发,而忻州古城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吸引这么多游客?”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曾经作担任新华网总编辑的郭奔胜认为,除了忻州深厚的历史文化魅力外,独特的开发模式——“活化”古城是其中最大的原因。

街院结合,产城融合,文旅相通,古今交流,让古老变为时尚,让传统融入潮流,让文化与市场对接,不搞大拆大建,也不限于小修小补,让游客在领略风景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退进转承之间一座可持续发展的古城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漫步古城,拾级而上,至古城最高点秀容书院。它建于清乾隆四十年,为忻州第一所学府;清光绪二十八年改称“新兴学堂”,创山西书院改学堂之首例。现在的秀容书院,依旧古朴雅致,更具备了宜学、宜游、宜赏、宜娱的城市文化休闲配套功能。站在千年柏树下,周围的一切仿佛按下了暂停键,远处依稀传来琅琅读书声

历史文化氤氲在古城的每个角落。“忻州市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里,天然染色技艺——草木染传承人赵慧,一遍又一遍地向游客们展示古老的天然染色技艺。桑葚、石榴、紫甘蓝、黑豆等,这些大家熟悉的材料,都成了她那五颜六色的染料。作为第一批入住古城的非遗传承人,赵慧希望通过自己的小店,将天然染色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家乡传统文化,知道忻州、认识山西。

古城内,像赵慧一样的非遗传承人还有很多,他们用日复一日的坚持与期待守护着这座古城。

为旅游注入文化内涵,既提升了旅游体验,也为带不走的景点赋予了带得走的文化。“这里已成为传播剪纸技术、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每天成百上千的游客将富有忻州文化特色剪纸作品带走,让忻州文化走向全国各地。”非遗项目剪纸传承人李斌杰说。

冬天的夜总是来得更早一些。明月楼下,一出《貂蝉拜月》正在上演。红衣舞者挥动长剑,向游人们诉说着三国群雄纷争的岁月。而另一边,小茶馆内自创的文艺演出,又将人们带回到现实的岁月静好。

走在南门外的“程婴街”上,一边回想着“程婴救孤”“赵氏孤儿”的故事;一边又被油糕、案子糕、红面鱼鱼荞面河捞、忻州凉皮莜面栲栳栳……传统的、现代的、上百种、不重样的忻州特色美食勾起了品尝的欲望。

也许,忻州古城的不一样,正是体现在她的忻州味上。忻州古城选择恰当地形和位置,根据所辖14县市区的不同地域风貌,打造了14处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典型院落,集中展示当地风土人情、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产业资源。

“卷中正有家山在,一片伤心画不成。”800年前,元好问面对画卷中思念的故乡伤心不已。如果今天能够让他回到这个魂牵梦萦的家乡,那该是多么的快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