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雨抗争,与时间赛跑,医护团队接力抢救晕倒老人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记者 韩金序)6月28日9时30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门诊导医护士刘女士(化名)正在为患者答疑,抬头的间隙,刘女士注意到停车场安保人员朱先生指向停车场呼喊:“有人倒在地上了!”
刘女士抵近后,迅速评估,发现患者心跳呼吸停止,于是立即联系急救中心,同时进行心肺复苏,与死神争分夺秒。急救团队接到求救电话,带上急救包和除颤监护仪、转运床飞速地穿越暴雨赶到现场。因为现场环境受限,团队决定边抢救边转运,快速送往急救中心抢救室。
6月29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科护士长田钰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在大雨中突发状况而入院的潘先生(化名)仍在急救中心重症监护病房内接受治疗,医院正全力救治。此次应急救援其实是急救中心与多部门协作共同反复演练的内容,常态化演练,提高响应速度和救治效率。这次救援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延误,都会影响救治效果。
田钰回忆,6月28日那天,气象台发布了暴雨红色预警,不打伞一出门衣服就会被淋透。几乎是身体本能的反应,刘女士一边冲向停车场,一边拨打急救中心的电话,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快!
“快,我们得加快速度!”急救中心主管护师李少星骑跨在移动的转运床上,不间断地为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从停车场到急救中心抢救室的路要2-3分钟,4-6分钟是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的黄金时间,错过可能会造成大脑不可逆转的损害。我们不能,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丝生的希望。”李少星说。
9时36分,在医护人员的紧密配合下,潘先生被快速送达急救中心抢救室。经过大约10分钟左右的抢救,潘先生的心跳恢复,但频发室颤。经评估和知情同意后,医疗团队紧急实施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治疗,随后护送进行介入手术,最后潘先生顺利转入急救中心重症监护病房。“血氧饱和度恢复至99%,心率稳定在每分钟100次。”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潘先生的各项生命体征目前趋向稳定。
“前期的及时抢救为后续治疗赢得了宝贵时机,目前患者的脑部未出现明显水肿,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排除了脑损伤的可能性。”急救中心主任陈海华强调,心跳呼吸骤停病例中,未能及时得到救治而导致永久性脑损伤的情况极为常见,即便是心脏成功复跳的患者,也有可能面临长期昏迷的风险。
急救中心副主任夏剑强调,这次施救取得较好的初期效果,整个急救链条的正确施救至关重要。“可以看到,在整个施救过程中,对患者的心肺复苏从未停歇,这得益于医院RRT(院内快速反应团队)团队的建设。团队要求成员全年24小时待命,为院内患者、家属及其他人员的突发状况提供及时、专业的救治,降低呼吸心跳骤停患者的死亡率,是一支‘移动急救队’。”
“我们每1-2周就会组织一次针对各类急救突发状况的实战演习,要求整个急救团队在接到报警后3分钟内迅速响应,并且以在现场能进行高级生命支持的目标进行准备。”田钰补充道。
“潘先生心源性猝死的具体诱因尚需进一步检查确认,但他本身患有心脏病史,加上暴雨天气导致的低气压环境,可能是触发这一紧急情况的综合因素。”夏剑提醒,面对此类紧急状况,公众应当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求助,由专业人员进行恰当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