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How直言「5年內是短影音天下」:當YTR不做等著被淘汰

(图/INSIDE提供)

HowHow:直式短影片就像吃泡面,影像制作速度跟观众吸收速度都很快,但大部分内容传达的资讯相对少。

说到最具代表性的台湾YouTuber,可能有不少读者脑中会浮现「HowHow」这个选项。自 2013 年开始活跃至今、拥有「百万业配王」之称,更拥有149万订阅者的频道以及超高的影片观看数,他如何看待如今的短影音趋势以及这股趋势即将带给创作者的影响?《INSIDE》此次专访到HowHow,一起来解答。

HowHow在采访中,提出了许多有趣的观察以及身为创作者的心路历程:

以下为经编修之采访逐字稿。

INSIDE(以下简称 IN):怎么观察现在短影音的趋势?大概从何时开始观察到短影音在台湾也逐渐成为一股趋势的现象?HowHow 觉得这股趋势会是长期或短期的现象?

HowHow:我觉得大概是这一两年。这一两年短影音开始在台湾非常盛行。前一阵子会盛行是中国大陆的抖音,那时台湾玩抖音、或者知道的人可能还不太多,没那么多人会去看「直式影片」。

那会开始发现短影音逐渐变成一个趋势是两大主要平台:YouTube和Instagram都开始推自家的平台,也就是Shorts和Reels,会发现这两个平台开始在推直式影片了,他们开始想要抢TikTok的市场。

这时各家的流量、资源纷纷都开始给了短影音这个产品,所谓的资源,对我们创作者来说影响最大的就是触及率、触及数。

以前大约3-4年前长影片在YouTube是有红利的,影片越长,触及就越高,长尾效应也越多。

假设3分钟的影片一个月的流量20万,大概就会卡在这里,除非这支影片是爆红的、很多人转分享。但如果是长影片,长尾效应就会比较长比较明显。一个月20万,4个月后可以到40、50万。

我猜当时YouTube是想要打Netflix的市场,它可能想跟他们还有电影、长影片这类东西竞争,希望让越多人停留在这个网站的时间越长越好,所以才会推这个长影片。

这一两年全都改变了,全都变成短影音,而且还不是横式影片的短影音,而是直式短影音。

所以如果横式影片只拍20秒,还是不行。要是直式的。直式影片的流量会非常高——YouTube还好,但 Instagram的Reels流量就会非常高。在YouTube上一支短影片可能不到10万,但在Reels上一天可以到30万到40万,50万也有可能。

可以看得出来Instagram他们投给短影音的资源非常多,也给愿意尝试短影音创作的创作者很多的红利,也就是很多的曝光以及触及率。当创作者看到这样的触及,当然就会更想要拍更多的短影音创作。

你会想到采访我,就是因为我也在拍短影片吧?可能跟《木曜四超玩》比较不一样,(我的影片)比较偏向短戏剧。但对我来说,这种直式的短影片,又跟我拍横式短影片的逻辑不太一样。

以3分钟为一个界线好了。横式短影片我有3分钟的时间可以说一个故事,就算它只有3分钟,但我会尽量在这3分钟内把这故事尽量再交代地完整一点。开头是什么?铺陈是什么?开头30秒要讲什么?1分钟之后开始进入高潮了,然后把笑点、故事剧情塞到后面的2分钟之内,你会让这3分钟看起来是完整的。就会有个开头、铺陈桥段、转折、收尾这样。

但直式短影片不是这样。短影片如果前3秒没有抓住观众的目光和注意力,他就会滑掉了。这个滑掉是很迅速、无痛的,如果是YouTube横式影片可能还得回到影片清单页面,再找下一支感兴趣的影片,滑掉的意愿会比较低一点。也会想说:「我既然都打开了,算了再给你一点机会好了」,而且点下支影片可能又会有广告,就很烦。(笑)

(图/INSIDE提供)

但直式影片的动作,是会直接看到下一支影片,换影片看的成本太低了。根本不会失去什么。这也是为什么直式影片前3秒很重要,因为没抓到观众注意力他就会马上滑走了。

直式影片的逻辑变成可能要先给观众一个「很震撼」的东西,那东西可能是结局。你要先把结局说出来,再说前面发生什么故事。你还会发现很多的直式影片甚至没有逻辑。可能没有完整的起承转合,或这支影片根本就没有把故事说完。

但观众也不会在意,因为他看到一支不喜欢的影片就是滑掉而已。甚至马上忘记他前10秒看了什么。

我很不喜欢这样的收视习惯是因为,它让每支影片变得没什么价值。即使点击100万,但没有价值在。每一支影片都太像速食,很像在吃泡面。我还是会喜欢吃正常的食物的(但也不是说泡面是不正常的食物)每一支影片就是快速地滑过,甚至问你刚刚看过什么东西,你都会忘记,除非是那种爆红、周围大家都在关注和讨论的。但现在大部分的直式短影片内容传达的资讯相对少,只是因为流量很高所以去创作,很多创作者甚至会忘了昨天拍的直式短影片是什么。

我没有把全部资源投入到直式影片是因为我想做自己觉得有意义、做了开心的作品,我目前觉得做直式短影片我没有那么开心。因为我觉得它跟横式影片相比,它的价值会再更低一点。

但是现在每家平台都在推这东西,不去做(创作者)可能就得不到平台给的红利,就得不到网友的关注,可能就会被时代的洪流给淘汰掉。虽然我很不喜欢这种观看习惯,但还是不得不去面对这样的趋势。

这有点像是刚从电视转为网路时,很多老电视人会觉得:「网路影片这什么东西啊?」他可能会觉得网路上 3 分钟的东西是很没有营养的,是表达不出他们要传达的意念的东西。所以我横式短影音可能也被老一辈的人这样讲过。但前10年这样的东西是最红的。

但未来这5年可能直式短影片就是潮流。我们必须得要去妥协这样的事情。我的同事们比较年轻所以都有看直式短影音的习惯,他们会一直说服我:「一定要往这方面发展,不往这方面发展我们就不行了!」每一个平台也都在跟创作者说:一定要拍直式影片,因为这是趋势、这是潮流,是现在大部分观众的收视习惯,所以我们创作者不得不往这方面作出调整。

我刚刚说觉得直式短影片内容传达的资讯相对少,相对不营养,那我就会尽量让它再营养一点,内容变得再有逻辑一点。我们都不想要变成自己不喜欢的大人,所以我会尽力让自己在做的事情是自己喜欢的。希望让短影音观众看完觉得是有逻辑的,是有起承转合的,但节奏可能再快一点,让观众在不到 1 分钟之内可以 get 到创作者的讯息。

最近的走钟奖有1、2个项目是针对短影音,有一个似乎是最佳短影音资讯奖(编按:应为最佳情报短影片奖),我就发现:对耶,短影音可以不只是一些干片、没营养的东西,也可以借由观众这样的收视习惯,把一个知识性很够的东西塞进1分钟的影片之内,借由这1分钟快速了解很多资讯。

现在大家都有资讯焦虑,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想要快速滑一下手机。也因为这样,甚至很多人看横式影片是2倍速在看,我很不喜欢2倍速看影片。除非我自己是要做功课,必须很快速吸收影片内容的资讯我才会调快,但如果是娱乐或放松的,我一定都是正常的速度在看。

但如果想要很快速地接收新知,借由短影音快速地知道一些新闻、战争议题、环保或人权议题,各种社会大小事,观众可以快速了解,这我也觉得很不错,就很像以前新闻的「速报」,接着大家再针对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做更深入的研究。

所以(直式)短影音说不定也是给现在这样忙碌的现代人更快速接收到资讯的一个好方法。

IN:HowHow刚刚有说虽然不太喜欢直式短影音,但它仍然是一个趋势。那以YouTube这个平台来说,HowHow会怎么看待Shorts短影音之于自己频道的价值?它会是一个导流的作用吗?

HowHow:目前这阶段是导流为主。我们几乎没有针对Shorts去创作新的影片。我们目前都是以既有的影片再去剪成Shorts的版本。借由短影片的流量和曝光去推销自己原本的横式影片。因为横式影片才是我自己最喜欢创作的内容跟价值,所以目前Shorts现阶段还是导流为主。

但我觉得应该要做些改变。像我知道例如啾啾鞋有针对Shorts去做一系列的东西。很多频道也是。只是我在创作上可能会觉得⋯⋯一个影片只用一个哏有点可惜。我希望可以一个影片塞很多哏进去,影片里这些哏一直爆、一直爆,让大家很满足的看完这支影片(笑)。

但Shorts可能就一个哏就够了,也不是不行。可能就还是要调整自己对这件事的态度吧。现在就很被动地经营直式短影音。

IN:有发现How哥的Shorts 影片和Reels不一样。是有什么演算法或是社群经营方面的考量吗?

HowHow:会不一样的关系是因为比较多是商业合作,厂商只希望放某个平台这样。但比较没那么有趣的东西,我就不会想要每个平台都上传。除非真的是有趣到觉得好像可以上传一下耶,才会每个频道都上传。没有特别考量到演算法。

IN:要有过How哥自己的笑点就对了?

HowHow:对,过自己的笑点。(笑)

我会觉得脸书、Instagram会比较再速食一点。我现在对于经营Instagram有点卡关,不太知道到底大家想要什么,但我还是觉得Instagram是个很速食的地方。YouTube上的内容我就会更加严格一点。其他的平台就会更轻松一点经营,没那么有压力。但是其实每一个平台都要有压力,因为毕竟都是观众在看嘛。

IN:那 How 哥身为创作者,会觉得短影音是确定到会让创作者需要做出极大改变,甚至为此焦虑的一种趋势吗?

HowHow:我觉得其实影像收看趋势,真的很说不准。像前一阵子,我不是说长影片非常的盛行吗?大家都希望把影片拍越长越好。因为可以插很多广告。(影片)超过8分钟,可以插2个以上的广告,所以大家(创作者)都会想把影片长度往后推。

但我觉得收视习惯真的很难讲未来是怎么样。但不得不说,这未来 3 年吧,我先不讲 5 年因为太久,这 3 年可能都还是直式(短影片)为主。这个趋势我也不确定会不会拉长到什么时候。

因为毕竟现代的人只会越来越忙、越来越忙。或者应该不是忙?而是越来越静不下心来去做事情。

所以短影音的趋势、持续的时间,可能会比想像中再久一点。但是你(创作者)可能也要顾虑到其他想要真的想要认真坐下来,看一件事情的那些客群。

因为不是每个人都会很想要无脑一直看短的东西,可能真的有人想要专好好的坐下来,花个30分钟甚至40分钟去看一个自己有兴趣的主题。那个主题不见得是在讲跟知识有相关的,可能就是一个有趣的东西或是在解说自己一个经验、或是自己的分享。

我觉得横式的东西不会被淘汰掉。但不得不说我觉得这2、3年的趋势可能都还是直式短影片。

如果你要抓住现在观众的目光、你不要被观众忘记、还想要在这个市场上面是很有声量、一直被大家看到的,可能必须真的还是要从直式影片去发展,因为现在毕竟流量在那边。有流量,厂商才会把资源投进投入进来。

那你有资源,才有更多的钱可以活下去,才可以有更多资金可以去拍后续的影片。所以我觉得还是需要去投入到直式影片上面。但横式影片,我觉得我还是会继续做,因为我觉得它才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因为自己做一个不喜欢的事情,也是做得很痛苦。所以即使不得不做,还是得做。但不能忘记自己原本最喜欢的什么事情。

IN:那以How哥的YouTube频道来讲的话,有观察到Shorts观众的年龄会跟横式影片有所差距吗?

HowHow:我还没有去看我Shorts的观众分配。但是我不得不说,我YouTube的影片的收看年龄普遍都往下降了。观众年龄大概就是国小、国中、高中。以前是大学生很多。(频道)最开始的时候是大学生,或大学生以上。

但现在是小朋友看的比例变很多。不是最多,但比例上变很多。有些线下活动会发现说开始有小朋友观众,但大部分都还是大学生以上。但开始有小朋友在看自己的影片,也会开始被小朋友认出来。(笑)

IN:是不是因为拍了宝可梦的影片?

HowHow:也有可能是一些短戏剧影片,可能我自己的演戏方式——在镜头前面演短剧的方式,可能让小朋友喜欢?我其实也不太确定。

分众内容当道,大家手机里在追什么都各自不同

HowHow:我们刚刚也有聊到现在内容越来越分众,会开始分很多群。YouTube就YouTuber这一群,就是大家最熟悉的比如阿滴啊、Joeman这些人。除此之外还有实况圈的实况主,也有一群可能你平常没听过,但他们也在各自的领域很红。

还有最近像是VTuber那一群创作者也越来越大了,他们的观众群很大。

之前我和代理商聊天,他们代理某个 VTuber 组合,他们要来台湾开快闪店。他们当时完全不知道 VTuber 的魅力这么高。快闪店(好像是咖啡店?)场场爆满,他们完全吓到,才知道现在 VTuber 原来这么红、他们受众这么多!

(图/INSIDE提供)

所以现在每一个领域都有很厉害的创作者,你会不认识某些领域创作者我觉得很正常,因为现在已经没有一个人是可以红到大家都知道的,以前可能有像蔡阿嘎、Joeman,红到全台湾人都知道,但现在有一些人可能在他们领域很厉害,但不会到全台湾人都知道。

有点像是以前音乐圈,当时可能广告费砸下去就有流量,每个人都会知道周杰伦、五月天发片了。但现在的音乐人,可能 ØZI 很红,但不会是每个人都知道他。饶舌的歌手,像熊仔可能已经在他的领域非常非常红,可是说要红到男女老少都知道,像费玉清、江蕙一样就有点难。

IN:有点像是以前打开网路,可能是 Yahoo 入口,大家的 Yahoo 都是长一样、接收的资讯也一样。但现在打开每个人手机里的 Facebook、Instagram 或其他社群媒体大家的演算法跑出来的东西都不一样。

HowHow:对,现在大家看到的东西完全都不一样。所以红的创作者也越来越多,大家都在瓜分这个市场。但这样也是好事,观众都能找到自己想看的东西,不用受限在不知道电视要转哪一台,那这台勉强看一下好了。现在可以真的锁定自己想看的东西,而且它越来越细、越来越细。你可以真的找到一个很 match 你的风格、你的需求的创作者。

机会变得比以前更多但更竞争,「被看到」只是第一步

IN:那么 How 哥身为一个创作者们的大前辈,有没有一些心得或者想要告诉后辈的?

HowHow:我觉得现在也因为平台越来越多,所以你能够被观众看到的机会也变多很多。

以前可能就只有Facebook跟YouTube两个平台能够被大家看到。所以当时的创作者准备的期间会很长,你可能拍影片一年两年三年,终于被大家看到了。也有很多人在被看到之前就已经放弃了。

现在有很多很多的平台。每一个平台又有不同的功能。像YouTube就有Shorts跟横式影片。我觉得光是这2个东西,就让我觉得它是一个不同的平台、是一个不同的世界。

然后又加上Instagram他们最近在直式影片给的曝光又很多,然后你(创作者)可能也有TikTok、甚至还有 Twitter。当你在某个平台被大家看到之后,你可能就更有机会,可以去转到其他平台让更多人可以去看到。

所以我觉得当然机会变多了,可是自己还是要去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厉害。你被看到是一回事,但你自己有被看到之后、如果你有更多的能力或是才能、创意可以被大家喜欢,那才是最重要的。被看到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要让你自己的创作可以被观众喜欢。所以要一直去精进自己,让自己有更多的内容、有更多的想法,可以去转化成创作的能量。这个很重要。就是要去一直去精进自己。

不要觉得说当创作者很轻松啊、当创作者很爽啊、随便讲什么话就可以赚钱。嗯,其实没有。每一个创作者都花很多的时间在经营自己、在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自己变得更厉害、一直在学习。因为没有办法一直燃烧自己的老本,这很快就被烧光了。所以你要一直不断地去精进自己、去更新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它是一个持久战。

当然运气也是很重要啦,天赋也是很重要。但如果你没有运气、没有天赋,那我们就只能靠努力了。就是一直努力到观众看到你。在观众看到你之后呢?你还是要再继续努力,努力去创作、努力去想东西、努力去调整。努力去让自己可以一直被观众喜欢。努力很重要。

创作者并非简单工作,要自己摸索出「慢下来」与「冲刺」之间的平衡

IN:可是对于创作者来说,内容创作上不免都会遇到比如说职业倦怠,或者是撞墙期。尤其是创作的能量怎么持续以恒的,或者每天都能接收灵感的刺激?

HowHow:我觉得有时候让自己缓下来、慢下来蛮重要。让自己休息一下,再去前进。

但是因为现在在经营这个平台,不能休息太久,呵呵。休息太久你就会被观众忘记,休息太久就会被平台处罚。所谓被处罚是指当这个频道一直没有更新内容,平台就会觉得这个频道是一个不活跃的频道、没救了。它就不会给你一些该有的自然触及了、就不会把观众推给你。

所以这蛮两难的啦。这些平台的政策逼得每一个创作者的压力都很大,你一定要一直去更新、一直去更新。有时候也会有些反效果是:你为了更新而更新,会创作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内容。但是有时候又不得不休息,所以就是自己要去找到那个平衡点。休息很重要。

我自己是觉得,当你自己灵感枯竭的时候,好好让自己放个长假。但放长假之前,如果你真的很担心你的频道会被处罚、会被忘记 ,你可以先累积一点东西,然后在放假的期间再慢慢释出。

再来是我觉得「找到第二兴趣很重要」。因为当你第一兴趣就是拍片,(跟我一样,才会去做这行)那你的兴趣一直磨、一直磨……我相信一定都会磨到你真的开始会讨厌拍片或是抗拒拍摄影片、或是抗拒被观众评论,或甚至可能开始有一些征兆出来了,可能就不开心啊或什么的。所以我觉得培养自己的第二兴趣满重要的。当你自己第一兴趣快被磨到不行的时候 ,给它一些时间让它长回来。那这段时间呢,你就去玩你的第二兴趣或是玩你其他兴趣。

过一个你自己的另外一个人生。然后让你的拍影片的新鲜感再回来。这时候你再回来去做这个事情。我觉得会让(维持对)拍摄(的热情)再长久一点,不要让自己就一头栽进去,我觉得这样很累,而且可能成效可能也不会很好。

所以我觉得这个工作有点、应该说,这个工作有很多是大家不知道辛苦的地方。大家可能都看到创作者光鲜亮丽的一面。觉得好像赚很多钱啊、讲一些屁话、讲一些干话就可以赚很多钱。但其实真的,大家默默付出的努力真的是满多的。不只是努力,受到的压力,有一些精神上的折磨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

IN:有一个是特别折磨创作者的可能是酸民的文化。

HowHow:因为我觉得这可能很难被同理的。但是当你真的是被骂的那个人的时候,可能才会知道说这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因为可能不是大部分人有的共同的经验。因为大家可能都是留言的那个人。可能一万个人或是十万个人才有一个人是会被大家骂的那个。

但那个人一直说什么被酸民攻击很痛苦、 我真的很不开心啊,甚至可能得忧郁症什么的,只会被大家酸说:又在装什么忧郁症。但是可能真的你哪一天被大家攻击了,真的看到很多很多留言,甚至不用很多留言,有时候只有一个留言,光是那个留言就可以让你自己难过非常非常久。

有时候甚至我看到一些留言会很想要去证明自己不是那个样子,但是积极地想要去回复又只会挑起更多的纷争。所以就只能自己默默的吞下,慢慢去消化这个评论,然后让自己变得更好,就只能这个样子。

每个人都有不同处理负面留言的方式啦。但我自己的方式是只能去吞、只能去内化,然后让自己变得更好。所以这也是另外一个大家不知道的压力的存在。

网路影片这东西它一定会有很多负面的评论。而且现在不只是网路影片,就连电视影片也有电视影片的讨论区,所以以前的电视演员,不管演再不好都不知道观众怎么想,现在不是了。现在每一个人都有被攻击、被人家评论的机会。那你要怎么去看待这些评论就是每一个创作者、每一个艺人、每一个歌手一定要面临到的课题。大家都有辛苦的地方。

我自己的办法就是只能让自己变更好,好到让人家不要去评论你。但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是当你都没有被大家评论的时候,你也要有危机意识:哇,现在是怎样,我被大家遗忘了吗? 这个也很可怕。所以我觉得有评论是好事。被骂可能有时候也是另外一种好事,你可以知道自己不好在哪里、你可以借由其他人的观点去审视自己的作品,或审视自己的目前的方向。

《本文作者Sisley,原文刊登于合作媒体INSIDE,联合新闻网获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