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芢生物再闯港股IPO:两年估值翻四倍,无营收无盈利,产品仍未商业化

央广网北京12月2日消息(记者 齐智颖 万玉航)近日,华芢生物更新了港交所招股书,此次IPO由华泰国际和中信证券担任联席保荐人。

招股书显示,华芢生物自成立至今已完成多次融资,2023年5月,青岛国资通过青岛高科以3亿元的代价认购该公司股份后,其估值升至33亿元。

然而,报告期内,华芢生物尚未从候选产品中实现商业化收入,且在整个报告期内未实现盈利并已产生净亏损,仅2024年前三季,该公司便录得净亏损约1.64亿元。

财税审专家认为,由于华芢生物主产品迟迟未能成熟,不仅对该公司的财务状况构成严重挑战,而且可能会给其上市带来影响。

曾身负多项对赌协议,青岛国资加持

华芢生物的历史可追溯至2012年4月,其前身为北京中宏赛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北京,2020年10月更名为北京华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2024年4月华芢生物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更名为华芢生物科技(青岛)股份有限公司。

该公司在IPO前经历了3轮融资,与此同时,估值也迅速攀升。2021年5月,该公司完成Pre-A轮融资,估值约为8亿元;同年10月,完成A轮融资,估值达到20.21亿元。

2023年5月,青岛国资通过青岛高科以3亿元的代价认购公司909.08万股股份,此次融资后,华芢生物的估值进一步升至33亿元。同年6月,华芢生物去掉了“北京”标签,更名为华芢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注册地址同步变更至山东省青岛市。

招股书介绍,青岛高科由青岛崂山科技创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100%控股。青岛崂山科技创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由青岛市崂山区财政局全资控股。截至2022年底,青岛高科的总资产超过100亿元。其主要投资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及生物医药等。

尽管受到资本青睐,但值得注意的是,华芢生物在过往的融资历程中,多次与资方签订了“对赌协议”。

招股书显示,该公司A轮融资和B轮融资均要求其首次公开发售于2026年12月31日前完成,否则华芢生物需购买相关投资者所持有该公司全部或部分股份。A轮的每股赎回价为原发行价加上自代价支付日期起至赎回日期止按简单基准计算的年利率8%,加上所有已宣派但尚未支付的股息的总和。B轮的每股赎回价为原发行价加上自代价支付日起至赎回日止按简单基准计算的年利率6%的总和。

截至2022年及2023年底,华芢生物录得负债净额分别为5490万元及1.32亿元,主要是由于与首次公开发售前投资赎回负债相关的其他金融负债所导致。根据华芢生物与股东签订的日期为2024年2月23日的股东协议补充协议,授予首次公开发售前投资者的赎回权已于该补充协议签订之日终止。因此,由于向首次公开发售前投资者发行的金融工具已自其他金融负债重新分类至权益,华芢生物截至2023年底的负债净额状况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已变为资产净额1.72亿元。

华芢生物表示,尽管如此,倘其无法维持充足的营运资金或无法获得充足的股本或债务融资,以满足其资本需求,则可能无法按计划继续运营并被迫缩减运营规模。

产品无商业化收入,亏损持续扩大

华芢生物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生物制药公司,致力于开发疗法,重点是针对有医疗需求及市场机会的适应症开发蛋白质药物。其主攻方向是发现、开发和商业化伤口愈合的疗法,目前为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药物。

招股书提到,投资开发生物制药产品因需要大量的前期资本支出而具有高度投机性并且涉及候选产品可能无法展现疗效或安全性,从而无法获得监管或市场批准或不具商业可行性的重大风险。

招股书显示,华芢生物管线包括十款具有市场潜力的候选产品,覆盖多种适应症,其中两款核心产品(即Pro-101-1及Pro-101-2)目前正于中国分别针对两个适应症进行II期及IIb期临床试验,分别用于治疗烧烫伤和糖足。

于往绩记录期间,华芢生物主要通过股东出资及私募股权融资为其经营活动拨付资金。虽然该公司还有政府补助等其他收入来源,但其并无从商业化候选产品中获得任何收入,并已产生且将继续产生大量的研发费用及与持续运营相关的其他开支。因此,华芢生物自成立以来并无盈利且已产生净亏损。

招股书披露,从业绩方面来看,2022年、2023年以及2024年前三季(以下简称“报告期内”),华芢生物仅2023年下半年实现47.2万元的收入,其他年份均未实现任何营收。但报告期内亏损却在逐步扩大,分别为8590万元、1.05亿元、1.64亿元。

华芢生物解释称,其净亏损大部分来自研发费用及管理开支,以及财务成本。

此外,招股书显示,于往绩记录期间,华芢生物的所有收入均来自向单一客户提供与伤口愈合医疗器械项目有关的调研服务,而该类业务不属于该公司的核心业务。

知名财税审专家刘志耕表示,从华芢生物的情况来看,该公司的核心产品不仅尚未研发成熟,而且产品的市场前景更是尚不明朗,此外,该公司今后还需要继续发生研发投入和市场开发费用,由此可见,该公司在市场前景明朗之前的近几年内无疑将继续亏损。

在港交所,像华芢生物这类无盈利的企业上市早有先例。早在2018年,港交所便推出上市规则第18A章,允许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在港上市,这无疑给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的创新药企业上市带来重大利好。截至目前,共有60余家生物科技公司据此完成上市。

而头豹研究院报告认为,18A发行热度跟随港股新股发行总体情况,经历了起始、火热和降温回落的阶段,前期资本簇拥下产生的估值泡沫被逐个戳破,已进入市场冷静期。

医药创新周期长、投入高或为上市添变数

央广网记者注意到,今年4月,华芢生物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境外发行上市备案补充材料要求,要求华芢生物说明:该公司及下属公司掌握、采集和保管人类遗传资源的情况,是否采取相应管控及合规措施,是否存在违反《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该公司及下属公司业务是否涉及《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1年版)中外资禁止类的“人体干细胞、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和应用”;该公司及下属子公司经营范围中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业务的实际开展情况及合规情况;该公司该次申请“全流通”股东所持股份是否存在被质押、冻结或其他有争议的情形。

10月末,华芢生物首次递交的招股书因过期而失效,因此有了此番再次递表港交所。

华芢生物表示,其业务及财务前景颇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成功完成候选产品的开发、获得必要监管批准,以及生产和商业化候选产品。该公司已于现有候选产品开发中投入大量人力及财务资源,并预期未来候选产品的开发及商业化将继续产生大量以及不断增加的开支。

与较常采用的医疗方法相比,华芢生物的部分候选产品代表一种针对治疗需求的新方法,因此存在固有的开发风险,可能导致临床开发、监管批准或商业化延迟及成本超支。

华芢生物在招股书中表示,为证明候选产品安全性或疗效而修改有关的试验方案,可能会导致临床计划、监管批准或商业化延迟,且该公司亦可能会被要求补充、修改或撤回并重新递交申请,以取得监管批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2万亿元,同比下降3.7%;利润总额3473亿元,同比下降15.1%;医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累计为2012.9亿元,比2022年下降22.8%,医药制造业相关经济指标持续承压,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2024医药行业人才趋势报告》显示,国内医药制造行业运行规则发生了剧烈变化,医药制造业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的挑战,部分产品同质化严重。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华芢生物核心产品Pro-101-1和Pro-101-2的临床试验取得一定进展,但医药产品存在创新研发难度大、周期长、投入高的特点,临床试验结果和最终的监管审批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此外,从招股书可以看出,华芢生物依赖第三方供应技术及其他服务、材料及设备;依赖第三方合作者(如CRO)对该公司部分正在进行的临床前及临床项目的数据进行监控、质控及管理,并仅对该等CRO的若干业务活动进行掌控……总之,华芢生物目前的研发和生产环节对外部合作存依赖,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合作方的质量控制、时间进度和成本控制的难度。

刘志耕认为,由于华芢生物主产品迟迟未能成熟,这不仅对该公司的财务状况构成严重挑战,而且可能会给其上市带来影响。

刘志耕提醒投资者,如果目前该公司急于上市系为了吸收资金用于研发投入和开拓市场,投资者的风险还小一些;但如果是一个圈套,那就是绝对风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