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正忠/當文化反映ESG浪潮之後
去听一场以气候变迁为主题的钢琴演奏会,有趣的是除了海报、现场布置、贵宾致词与气候变迁有关外,节目安排以及演奏家的曲目介绍、感言,完全与气候变迁无关,主办方的筹办结果令我讶异。
许多年前与家人开车回花莲过年,快到曾经有过采矿的山区前远观一片绿,当时还向家人说台湾果真进步了,开发过的地方能够恢复绿化真令人感动。当行车靠近这些区域时,结果发现令人感动的绿竟然不可置信是漆上去的。
号称ESG(环境、社会、治理)基金的投资商品如雨后春笋推出,成为募资最容易的市场新宠,但许多却只有极小比例资产是真正投资在落地永续领域的企业,导致许多先进国家针对资本市场进行加大力道的打假ESG检视措施。
深度到位需要旷日废时自不在话下,表面工夫虽是轻而易举,但终究不能真正解决不永续的问题,更何况这个问题随时均可能颠覆我们的生存环境。人类的科技文明发展到了廿一世纪,面临世界不可持续的挑战已是真议题,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耗竭与全球暖化带来气候变迁的冲击,驱动系统性经济转型已成绝对必要。每个人都是问题的一部分,一定也必须是解方的一部分。
企业要解决永续发展的ESG落地实践,还可以将全体员工与主管集结在会议室进行一系列的教育训练,学校的永续教育也可以在教室传道授业与解惑,但社会整体呢?如何营造愿意加入低碳净零等永续转型行动的氛围?如何让现代社会问题得到治本的资源?文化面ESG的塑造与内化恐是别无抉择的关键。
文化是一种结合认知、价值、信念、规范、习惯、生存条件与外在环境所产生的综合体现,有快速强制建立的,也有缓慢自然演进的。文化是动态而非一成不变的,反映在思想、生活(食衣住行育乐)、宗教、行为、消费、科技、产品与服务、艺术创作(设计、绘画、音乐、工艺、歌/舞/剧及影视)。透过反映当代状态(生存条件与外在环境)的创作可以带来省思,省思驱动改变,改变进而衍生新的文化。
早在廿年前极端气候的趋势就带来了「水世界」与「AI人工智慧」等电影;卢贝松与宫崎骏因为环境生态议题创作许多发人深省的电影;社会不平等与贫富差距加速扩大反映在韩国影视「鱿鱼游戏」与「寄生上流」;串流影音平台Netflix《黑镜》(Black Mirror)尔近第六季《在海的另一边》(Beyond the Sea)系列影片,更反映了许多数位科技背后带来可能的危机。
不可预期却会大肆传染的疾病,早就出现在世界风险监控的雷达与无数恐怖电影的创作,但被视为无稽之谈而忽视;许多因应环境资源与低碳挑战而开发的永续设计,都因为市场一味追求低廉消费而未能获得青睐;现代奴役的悲歌与社会患不均的悲剧层出不穷,还未能唤起共识后的行动。
我们不能让文化成为煮青蛙的温水,而是要让文化成为找希望的温床。
(作者为安侯永续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