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二季度料迎调整窗口 全面降息降准没必要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湛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应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演变适时调整政策调控的节奏和力度。目前全面降息和降准的必要性并不紧迫,年内货币政策明显调整的窗口大概率在二季度。
对于特别国债重启,李湛认为,本次特别国债发行大概率侧重疫情对经济的短期与长期影响,结构性影响资本市场走势。在程度上,短期对防疫物资、医疗设备以及药品研发等的影响较大,长期有利于交通运输、新基建、医疗与公共卫生等行业发展。
准备应对美元超发
中国证券报:美国日前推出2万亿美元财政刺激计划,这对我国经济会有哪些影响?
李湛:美国的2万亿美元财政刺激计划,加上近期美联储的无限量宽松政策,预计今年美国将向全球市场提供6万亿美元的流动性,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如果美国疫情在未来2个月内得到控制,那么美国的刺激计划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由美元流动性泛滥带来的。
我国应对美元超发有两种选择:一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坚挺,但中国企业出口会受到影响;另一种是向市场投放一定规模的人民币、保持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可控区间内,但国内人民币流动性过多可能会导致国内资产价格泡沫或物价上涨。
如果美国疫情持续3个月以上,美国现有的政策刺激估计依然不足以应对疫情冲击,可能会引发全球经济危机,这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将较大。目前来看,由于疫情导致的外部冲击程度,主要应根据国内外形势演变,适时调整政策调控的节奏和力度。
全面降息降准必要性不大
中国证券报:鉴于当前全球经济形势,我国货币政策可采取哪些针对性操作?
李湛:我国经过前期的去杠杆和金融供给侧改革,相较于全球其他国家而言,赢得了宝贵的货币政策空间。在美联储3月接连2次大幅降息和加大QE背景下,中国货币政策保持较高定力,没有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主要是为了在稳增长、控通胀和防风险之间保持微妙平衡,稳定市场预期。预计未来中国的货币政策还是以我为主,根据国内市场的实际需要进行操作。
在兼顾内外需方面,一是采用降息、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保持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二是采用非对称降息、定向降准、普惠降准、专项资金等结构性政策工具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三是推动互联网技术在金融服务中的推广和普及,便利企业和居民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更充分地满足不同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四是进一步推动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加汇率波动弹性,减少政策干预,现阶段保持外汇储备的稳定性更重要。
中国证券报:目前进行全面降准和降息的必要性是否增大?
李湛:央行一直在向市场传达国内货币政策以我为主的信号。目前来看,我国疫情较其他国家率先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正有序推进,货币政策调节力度不宜过激,目前全面降息和降准的必要性并不紧迫。
考虑到疫情全球蔓延可能对我国经济产生二次冲击,目前预留的政策“弹药”可能要等到二季度以后视情况部分投放,今年货币政策明显调整的窗口大概率在二季度。
重启特别国债正当时
中国证券报: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如何防范可能存在的金融风险,比如政府和企业的债务杠杆率?
李湛:日前央行等部委推出一系列措施,针对企业资金链可能因疫情而出现金融风险作出部署。短期内,这些政策有利于缓解企业的流动性紧张问题,避免由于企业债务大面积违约导致银行资产质量恶化、引发系统性风险。长期来看,提高企业偿债能力还是要靠复工复产带来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的修复。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持续推进以及政策组合拳不断推出的背景下,相信企业在熬过目前暂时性困境以后,随着生产生活秩序的恢复,企业财务状况应该会明显改善。
至于政府债务问题,目前中央政府的杠杆率还有加码空间。在疫情冲击和“六稳”的前提下,财政政策需要更积极,可以考虑适当放开政府赤字率和提高专项债限额。
中国证券报:重启特别国债将对A股市场产生哪些影响?
李湛:疫情在全球扩散,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针对这一现实,稳增长政策对冲力度需加码,发行特别国债就是其中之一。发行特别国债主要是通过中央政府加杠杆的方式扩大需求,对冲疫情影响。另外,特别国债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但不纳入目标赤字率,受到的约束相对要少一些。
本次特别国债有望对A股市场走势产生一定的结构性影响。从程度上看,短期对防疫物资、医疗设备以及药品研发等的影响较大,长期有利于交通运输、新基建、医疗与公共卫生等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