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也要具备“筛选”思维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教育体系,其实并不是在进行教育,而是一种筛选体系。

我太认同了。所以,我的大多数文章里写的都是升学考试,而不是教育。

教育的范围更广,内涵更多,而升学考试只是一种选拔体系,是用来为国家机器提供合适的“螺丝钉”的。

所以,要想在升学考试体系里得到好的评价和认可,就必须具备“筛选”思维。

我们教育体系的设置,本身就是一套筛选体系,教育是捎带着进行的。

尤其是最近这些年,教培机构的推波助澜,家长对教育的参与力度越来越大,内卷加剧之下,学校体系的筛选功能日益强大,教育功能愈加弱化。

最明显的是家长对升学考试、对教育的参与程度,远超以往。

我们80后这一代,绝大多数孩子还是野蛮生长的,孩子能否在升学考试体系中胜出,全靠悟性和原始的自我驱动能力。

天生悟性高、自我驱动能力强的孩子,会自己调节和适应升学考试的选拔体系,自动胜出。

也有鸡娃家庭,效果有的反而不好,投入很多,未达预期。

等到了80一代当了父母之后,条件好了,对教育更重视了,对升学考试更加不计投入了。

水涨船高之下,哪怕不想卷的家庭也被迫加入内卷大军,因为所有人都有额外投入,不额外投入,只靠天赋能力的孩子会吃亏。

但是,所有人都鸡娃,同等天赋能力和水平的孩子,依然有的胜出,有的不达预期,这主要还是和家长思维有关。

最关键的一点是,对升学考试体系的理解和认识的不同,带来的行为方式的不同。

最主要的认识就是对升学考试体系的认识,如果你对一个筛选体系倾注特别大的教育期待的话,会出现认识错位带来的投入不匹配。

筛选体系,需要家长特别精致利己,体系要求啥,你就准备啥,服务和配合是第一位的。

在这样的体系中,你试图通过所谓的素质教育去达成目标就会跑偏。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小升初看重数学能力,你非培养弹钢琴,还想通过钢琴十级进六小强,这就有点跑偏。

再往大了说,现在国家明确要求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加强理工类基础学科的选拔和培养,那么理工科思维不发达的孩子,就很难在这套评价体系中占优。

那家长怎么办?

孩子确实不适合理科,怼上十个八个补课班也不管用,怎么办?

实际上,这时候也需要家长具有“筛选”思维。

为了在这个评价体系里能够占优,当然是得尽力去挖掘孩子在理工科方面的能力和专长,能够挖掘出来最好。

挖掘出来,然后在一个体系里老老实实地去打怪升级,最终学成文武艺,卖给“帝王”家。

你有的和他要的,能够天然对接,这属于省力模式,也算幸运模式。

但还有很多孩子看不出来有啥天赋能力和专长,这就需要花大力气培养,希望培养出来上峰需要的东西。

更难受的是,还有很多孩子完全没有可能培养出来体系需要的东西,这时候家长们就很难受,需要各种寻找门路和逃生通道。

没有明显的体系所需的专长,家长们如果还执着于在这个体系中表现突出,表现就是拼命鸡娃。

痛苦的是孩子,最大的可能就是孩子抑郁。

家长不执著于表现突出,顺其自然,孩子老老实实成为一个“普通”人,大多数鸡娃家长又不接受。

因为真正的“普通”人其实是鸡娃家长眼里的“底层”,送外卖的、扫大街的、修马桶的、装空调的等等,鸡娃家长们大抵是看不上,不能接受的。

鸡娃家长想要的“普通”是坐办公室吹着空调还能月薪几万的。

但是孩子最根本的能力素质不是鸡出来的。

追根溯源,回到根本上依然是他本身的自驱力,找到他真正感兴趣想做的事情,他才能做好。

所以,从这点上说,家长想要得到鸡娃的结果,一定要顺其道而行之。

一方面,为了适应升学考试系统的需要,尽量挖掘孩子的潜力,另一方面,还要尊重孩子本身的特点。

而不是在孩子完全没有欲望前行的地方拼死投入,希望通过外力加持来获得想要的结果。

基本上,这样做的家庭,最后是人财两空,补习费花了几十上百万,不管用,那就送出国,继续深“造”,效果还是不佳。

最后钱花完了,孩子回来送外卖,还经常找不到小区。

比较理想的简洁路径是,家长也要具备“筛选”思维:

判断孩子是特别适合升学考试的选拔体系,还是一般适合,还是完全不适合,尽早挑选合适赛道,避免在不合适的路上南辕北辙。

具备“筛选”思维的家长,可以用在大的路线选择上,也可以用到小的阶段选择上。

比如判断孩子要不要继续待在实验班,这是个家长们经常问到的问题。

有很多孩子小升初在各种外力加持下,进了特别好的学校和班型,但是学习能力和效率没那么高,在这个班型里跟的很吃力,这时候需要家长做抉择。

这就需要用到筛选思维,你要明白,这个班型最需要的核心能力和素质都分别是啥,孩子虽然目前是否具备。

是否是个待在实验班,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学习效率,包括课堂吸收能力和课下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的素质是高度自驱和抗压能力。

如果还不具备,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能够具备,可以慢慢追上甚至超越,那就留下来。

如果经过努力,完全没可能,或者孩子虽然自驱力很强大,但是本身非常脆弱,抗压能力不够,在这里已经快被压垮了,那就需要你很果断地舍弃。

人的智商是天生的,后天培养不太能改变,但是抗压能力这种素质是可以培养的,多种因素如何发挥作用,需要用到“筛选”模型去做选择。

这也能让家长做决策更有依据,更能规避怕“耽误了孩子”这种心态之下,做出的各种多余动作,导致的额外的精力、时间、金钱等的投入,实际是一种更可怕的浪费。

而其中,孩子的精力和时间最宝贵,投入了就投入了,会完全变成沉没成本。好花美丽不常开,孩子学习能力最发达的时期就那几年,是最不应该浪费的东西。

以上,春天来了,生活变得美好起来,不刮风的北京的春天,还是值得喜欢的。多晒太阳吧,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