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德感“老三线”厂区的蜕变与延续

近年来,江津区德感街道强化党建引领,聚焦“老有所养、老有所安”,结合“老三线”居民老龄化、厂区“老破旧”等特点,在社区更新、服务管理、治理机制上发力,让“老三线”居民乐享社区养老、社区服务、社区生活。

党建引领激活力 老旧厂区展新颜

为进一步推动城市更新、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德感街道以社区更新为抓手,因地制宜优化组织体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老旧厂区高效迭代。

群众最迫切的诉求是什么?城市更新如何做到群众的心尖上?前期,德感街道内的网格长、人大代表等走进社区、走近群众,倾听他们的心声,为准确落实群众需求提供依据。

“1栋居民反映雨污管道要改造,2栋居民建议花池路边石要拆除,3、4栋的居民呼吁修建几个公厕……”在东方红社区,社区党委书记赖明学召集网格长、楼栋党小组组长、党员楼栋长、人大代表等针对社区更新改造一事进行集体商议。

楼栋党小组组长和党员楼栋长们充分发挥人熟地熟的优势,组织协调和沟通,人大代表则发挥自己的行业领域优势,积极献言献策。多方通力合作,更新改造的内容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近年来,德感街道根据社区特点,因地施策为民办实事。针对“老三线”厂区每栋约30-40户,每户居民年均60岁以上,老龄化重度严重等问题,创新设置楼栋党小组组长、党员楼栋长和人大代表联系网格,将支部建在网格、党小组设在楼栋、配强党员楼栋长,把党的活动拓展到居民小区,延伸至楼栋及居民户。

如今,更新改造后老厂老院涅槃新生,老旧小区换了“新颜”、背街小巷穿了“新装”、地下管网也重获了“新生”。

精准施策优服务 创新管理焕生机

有了组织体系,如何让“老有所养、老有所安”落地落实?坚持问题导向,细化服务管理是关键。

德感街道聚焦“老三线”厂区年轻人流出多、老年人聚居多的特点,创新社区居民全流程服务管理机制,通过全方位收集问题、全覆盖摸排需求,形成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根据实际需要,建立老年食堂,招募“一次办好代办员”,成立“为老服务帮帮团”等,真正做到解年轻人之所难、应老年人之需。

“我父亲之前腿受伤了,我们又都在外面打工,幸亏老年食堂的志愿者每天帮忙送饭,我这才放心!”李大爷的儿子说。

李大爷前些日子腿脚不便,一日三餐成了难题。老年食堂志愿者轮流排班为李大爷送餐上门。

此外,德感街道还聚焦辖区高龄、独居等特殊群体,提供全程帮办代办等服务,让“不会办、办不好、跑多次”的老年居民少跑路、不跑路,实现政策申请一次办好。

一粥一饭,一次帮办,全程服务,这些看似小事,实则是服务民生的大事。在一日三餐里、在代办帮办中、在一朝一夕间,社区老人的晚年逐渐勾勒出幸福的轮廓,社区事务也愈发和谐稳定。

居民共治聚合力 “三线”精神永延续

刁孝华今年70岁,是原“三线企业”永进机械厂退休的一名老党员,也是他所在楼栋的楼栋长。年轻时他就是个热心肠,退休后他便主动担起了楼栋长。

“我们楼栋老年人居多,一个摔跤可能就有生命危险,必须每天看看他们才放心呐!”一大早,刁孝华如往常一样走访,但独居老人陈兴玉家一直没人开门,电话也没人接,刁孝华意识到,“很有可能出事了!”。

刁孝华立即联系社区干部、派出所民警,对陈兴玉的家门进行开锁。门打开后,发现陈兴玉躺在地上。在社区两委干部和民警的帮助下,陈兴玉被送往医院成功救治。

陈兴玉住院期间,德感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考虑到陈兴玉独居且无子女,将她送进了养老院。刁孝华依旧跑上跑下,帮她办手续,背她做检查。

一个老人帮扶另一个老人,就像是一个战友搀扶着另一个战友,也像极了他们年轻时为响应“大三线”的号召在机械厂并肩战斗时的模样。

如今,“三线”建设已成为记忆,“三线”企业也已关闭,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却在德感街道延续。(周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