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擬修行動載具使用原則 教團批:將難題甩鍋學校

教育部今日召开「高级中等以下学校校园行动载具使用原则」修正草案研商会议,未来拟统一保管行动载具。然而,全教总批评草案未回应外界对学生过度依赖手机的忧虑,且缺乏卫福部等单位参与,恐难兼顾学生心理健康,且草案对下课时间管理仍存模糊地带,保管责任下放至班级也恐产生执行不一问题。学生团体则肯定新增申诉与救济机制,但呼吁教育部强化数位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载具,避免全面禁止。

教育部资科司今日召开「高级中等以下学校校园行动载具使用原则」修正草案研商会议,教育部提出的修正草案中,明定学校载具规范应包含的内容,例如上课期间应统一保管载具,并依设备类型区分管理方式等等。然而,全教总认为,教育部修正草案主轴不明确,几乎未能回应外界近期对于学生过度依赖手机的担忧与呼吁。

全教总表示,此问题也涉及学生心理健康层面议题,却似乎未见卫福部等单位的参与,担心关照层面不够周全。鉴于3C科技产品对年纪较小孩童健康的负面影响,已有明确的实证研究,全教总指出,多数国中小学教师期待教育部能有明确的校园行动载具使用决策,可惜的是,今天会中的修正草案依旧未做决定,继续将相关难题甩锅给学校自行处理。

全教总指,现行使用原则提到「除教师引导学习或紧急必要联系时使用外,其余时间应以关机为原则」,今日的修正草案是「上课期间应禁止使用并由学校或各班统一保管」,反倒产生下课时间有无需要进行规范的模糊地带。再者,保管权责下放到以班为单位,可能造成松紧不一的情形。

全教总提醒,教育部处理修正草案时,应以不造成教师、行政处理上繁杂与争执,或衍生更多问题为原则。此外,配合修正草案之推动,该有对应的配套措施与相关经费之提供,例如收纳盒或收纳袋、保管财损风险,教育部应一并思考。

学生团体EdYouth表示,乐见草案中新增管理人员权责、学生申诉与救济途径,以及违规处置的规范,确保学生权益在校园中获得更完整的保障。不过,期望教育部能进一步强化校园行动载具管理原则的核心精神,应侧重于数位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行动载具,而非全面禁止,并针对「数位暴力」及「手机焦虑」等问题,提供相应的指引与心理辅导支持,以确保学生的隐私安全与心理健康。

青年署主办「2024全球青年趋势论坛」将于本月16、17日登场。本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