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重新定位新南向政策
经济部长王美花接受日经新闻独家专访,强调新南向政策奏效,台湾的南向投资额2022年首次超越对陆投资。 联合报系资料库
新南向政策是蔡政府对外经贸政策主轴之一,除了拓展与新南向国家经贸关系外,也有降低对中国大陆经济依赖的作用。未来在两岸关系不太可能改善下,预估新政府会「蔡规赖随」,持续推动新南向政策。不过新南向政策即将满八年,仍有许多待精进之处;建议赖政府应调整目前推动模式,才能有所效益。
首先必须重新界定新南向涵盖国家范围,当初蔡政府洋洋洒洒共列出包括东协十国,以印度为主的南亚六国,以及澳大利亚与纽西兰,合计共18国,以彰显与先前南向政策16国的差异。但是各部会仍是以容易推动的优先,资源集中在原先与台湾经贸关系密切的国家,其中不少措施只是新瓶装旧酒,部分政策更是叠床架屋,因而有关国内访问团络绎不绝,当地国政府及台商不堪其扰的传闻一直未曾间断。
反观资源甚少投入与台湾关系疏离的国家,在资源分配不均下,台湾与新南向国家连结更趋于两极化;18国只是徒具虚名,更达不到原先设定「一国一平台,一国一亮点」的目标。
以柬埔寨为例,柬国对台湾不友好是事实,但在柬国有不少台商及台侨,仍有发展切入空间。但由于欠缺系统规划,以及接受新挑战的决心,新南向政策甚少着墨于柬国。直到爆发国人被诱拐至柬国的诈骗事件,才发现几乎毫无沟通解决的管道,两国关系不进反退。
另外,新南向政策仍专注在开发中国家,集中在贸易及投资领域;几乎没有触及新加坡、澳大利亚及纽西兰等先进国家,也没有善加利用新加坡及纽西兰与台湾自由贸易协定(FTA)的平台。事实上,上述国家各有优势项目,新加坡的服务业,澳大利亚的原物料资源,纽西兰的农产品经营模式,与台湾互补性高,有不少合作空间。
新南向18国中有13国属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成员,其中七国亦属于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定(CPTPP)的成员。RCEP及CPTPP均已生效,对台湾的冲击已经发生;可惜过去政府仍局限在以降低对台湾出口冲击的传统思维,忽略了其他可以加强合作的领域。
基于此,未来应先针对个别国家,做一基础研究,去芜存菁盘点目前推动措施,再依据国家不同属性,订定不同的切入重点。新南向标榜以人为本,互利双赢;但现在许多措施并非由对方角度出发,而是要解决台湾经济问题,例如台湾对新南向出口以降低对大陆依赖,也要摒弃一些如补贴来台观光急就章的措施,应彻底改变目前供给导向的方式,必须由当地国家需求面出发,建立与这些国家建立长期伙伴的关系。
其次,新南向政策启动后发生美中贸易战,中国大陆被西方国家围堵,以及新冠肺炎带动全球经贸环境剧变,但可惜蔡政府并未顺势调整相关措施。目前新南向地区重要性大增,更成为跨国企业降低营运风险,建立信赖伙伴关系的首选。特别是东协及印度,近年来成为外人投资的新亮点。而去年台湾对东协投资,甚至已超过台湾对大陆的投资,东协已成为台湾海外投资最主要的地区,政府也顺势宣称新南向的成效。
但是此波投资主要是由于环境变化所带动,而非由政策驱动。台商投资的动机、型态,以及营运模式,与以往均有差别。不单纯粹进行加工生产,而更具有替西方国家落实「友岸外包」,建立信赖关系的推手。
政府应利用台湾在东协及印度新投资布局机会,顺势建构或更新投资保障、租税,以及其他协定。另外也应针对台湾投资型态及各国特性,推动双边产业合作,并建立人才交流的平台,才能跳出目前新南向政策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