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是什麼?6種類型報你知,中醫授4招重拾健康頸椎
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被忽视的疾病症候群,现代人电脑文书工作时间过长、低头滑手机、不当姿势、压力过大都会加重颈椎问题。 图/freepik
颈椎病是由颈椎本身、周边肌肉筋膜、血管、及组织发生质变造成肩颈周围不舒适症状所统称的疾病症候群,颈椎间盘退化甚至突出,或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化性病变所导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都是常见的病因。中医师周大翔表示,由于现代人电脑文书工作时间过长、低头滑手机、不当姿势等,或因为压力过大加重颈椎问题。
事实上,除了以上常见原因外,人类工作的动作模式都会间接造成颈椎周围张力的受力过大,长期累积不当张力于颈部,最终造成局部损伤。周大翔中医师依据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和症状表现,将颈椎病归纳为6种类型:
一、颈型颈椎病
俗称落枕型颈椎病,通常发生在颈椎病的最初阶段,主要由颈椎椎间关节、关节囊、韧带、肌肉、肌腱及肌筋膜等受到过度刺激导致发炎症状。
临床症状表现通常伴随上背部肌肉酸痛,向上延伸至颈后部位及后脑,严重时甚至蔓延至头顶及眼眶周围酸胀疼痛,此类患者常见颈部偏歪、活动角度受限、颈椎及肩胛骨周围肌肉紧绷等。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
此型颈椎病多由椎间盘退化、骨刺增生、颈椎关节和韧带的松动及错位等,造成对颈神经根的刺激或压迫而引起,除了基本的局部酸胀症状外,头、颈、肩、臂、指产生疼痛及放射性麻胀及感觉异常为主的症候群。
症状通常于夜间睡眠或晨起加重、固定压迫姿势过久,反复发作。
三、椎动脉型颈椎病
此型颈椎病主要影响椎动脉血液循环状态,椎基底动脉负责大脑后2/5的血液供应,因此椎动脉在颈椎病变时造成的血流循环障碍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容易造成头痛、眩晕、猝倒、视力障碍、耳鸣等症状。
发病与头颈活动有关,检查时使患者坐正,令其颈部尽量后伸,再令其颈部左旋或右旋,若出现头昏、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建议至医院进一步检查追踪确切病因。
四、交感型颈椎病
此型因为直接刺激或压迫交感神经末梢,或通过颈脊神经的病理反射,引起交感神经的异常兴奋或抑制造成交感神经症状。
颈部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分布于头面部、颈部、上胸部、皮肤汗腺、咽喉黏膜、瞳孔括约肌、眼睑平滑肌、上肢血管、颈内外椎动脉及心脏等,故症状表现会繁杂多样,包括上半部躯干、头部、上肢及脸部五官和内脏,颈部交感神经所分布的区域均受影响。
五、脊髓型颈椎病
此型由于椎管狭窄损害脊随,且病程缓慢进展,表现为下肢远端麻木、肌力下降、肌张力增加,常伴有大小便障碍等。
发病症状严重,临床上也因为症状表现多为远端而常误诊,一旦延误诊治可发展为不可逆神经伤害。
六、混和型颈椎病
混和型颈椎病是指上述任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症状合并的颈椎病,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一般来说,随着病程进展及影响面扩大,伴随两种以上类型所造成的痛苦程度上升后才积极就医才是临床上最常见案例。
中医治疗颈椎病
由颈椎病定义及分类,周大翔中医师归纳出所需治疗的脉络,中医治疗颈椎病分成:1、局部结构及组织状态的治疗处理2、结构周边及患处延伸部位的代谢循环改变
中药治疗:
透过舒筋活血药物促进局部微循环,改善因局部气血瘀阻造成组织及神经根卡压造成的兼症,加上对应适应症的清热药物可以加速代谢局部发炎物质,甚至在中医整体医疗思维的治疗方针中,利用补法来强化四肢、腰背气血及肌肉状态,透过核心肌群及颈椎外的肌群强化来分散颈椎周围肌肉负担。
针灸治疗:
透过针刺改变局部肌肉筋膜张力,放松颈椎周围及神经根周围肌肉筋膜的紧绷状态,适度释放张力让卡压力道减缓,透过穴位能量唤醒加上经络能量畅导及疏通来改变局部微循环的瘀阻卡压状态。
拔罐治疗:
透过适当的拔罐吸力,从颈椎周围浅层肌肉筋膜的调整,以达到借由筋膜放松来改变深层气血瘀阻的卡压状态。
针刀及筋膜针手法:
对于颈椎病因中较严重及卡压状态较复杂的疾病状态,包含椎间盘突出、骨刺挤压周边组织、肌筋膜沾黏及部分纤维化等等,麻胀症状已经严重影响生活作息及品质,需要争取时间缓解症状的颈椎病,建议透过针刀、筋膜针法及手法搭配治疗来强化治疗效率。
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被忽视的疾病症候群,初期症状因为尚可忍耐且是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有的轻度症状,经常利用止痛药物及缓解贴布阻断当下不舒服症状后,没有积极治疗病因。
然而阻断感受却没有将颈椎周边状态改变成健康状态,持续让颈椎维持错误的伤害模式,日积月累往往让症状持续加重,甚至在颈椎病分类上变成混合型,除了透过改变成良好的生活姿势习惯,在症状初期轻症时,周大翔中医师建议寻求合格医师治疗,避免疾病进一步恶化。
本文转载自《健康医疗网》,原文为:颈椎病六种类型报你知 中医治疗有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