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书摘》寂静下的专注 世界听障羽球球后沈彦汝

世界听障羽球球后──沈彦汝。(图/庄坤儒)

22岁、现为国立体育大学体育研究所学生的沈彦汝,在她12年的羽球人生中,已挣下许多「第一」的头衔,她是世界积分排名第一的听障羽球选手;是全国第一位甲组球员的听障选手;更是中华台北听障羽球代表队个人双料金牌的纪录保持者。

听不见,原本是障碍,但沈彦汝却化「无声」的劣势,为场上专注赢球的优势。

「咻!」「刹!」高速击球的瞬间,发出爆破的声响,在今(2021)年8月举行的全国羽球排名赛中,甲组球员一来一回,击球的嘶杀声,犹如炮弹声,此起彼落。

对正常的选手来说,可以依据迎面扑来的球声,判断球速,做出切球或挑球的回应;但对完全处于「静音」模式的沈彦汝而言,却仍一样快速切球、跳杀,外表看不出她有任何不同。

这是她多年来持续加倍努力,历经一连串挫败、低潮,奋力追「球」下所换来的成绩。

用胜过挫折来定义自己

2019年第一次排名赛最后一场比赛,身经百战的沈彦汝,第一次在球赛中落泪。

她先在2018年的排名赛中,敌不过「16强魔咒」,被刷了下来;2019年好不容易打到前四强,却濒临崩溃的状况。

为了迎战排名赛,沈彦汝已经练到像机器人般见招拆招的地步,什么球来就用什么球反击,但也因为对自己要求太高,反复修正反手、小球的动作,太钻牛角尖的结果,身心消耗殆尽。

到最后两场比赛时,虽知道再赢一场就升甲组,她形容自己:「我就像一个失控的机器人,做不到训练时的动作,内心愈焦躁,视野就愈狭隘,动作愈来愈犹豫不决,好像看不到对手的球,无法好好迎战,比赛时觉得为何如此漫长。」其实比赛只花了20多分钟就结束。

败下阵来,沈彦汝深刻检讨,备战下一轮的比赛。她刻意压制练球的欲望,少打一些球,转而进行肌力、重量的训练。做好调整的她,在第二次排名赛中,完全放松,纵使面对比她强的对手,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比赛中,抱着「超越自己」的决心,顺利击败同样是种子球员的选手,成为全国第一位甲组球员的听障选手,也实现了她认为不可思议的梦想。

用比赛走出低潮

沈彦汝一出生,一耳听力就出现极重度障碍,另一耳是中重度障碍,直到三岁才叫出第一声「妈妈」。对沈彦汝而言,戴着助听器,因为常常听不清楚,声音变得更吵嘈,加上在意别人的眼光,让她特别内向,不太敢开口说话。

小学五年级时,在曾是区运选手妈妈的鼓励下,参加高雄狮湖国小的羽球队,但是球打得好,却被其他队友排挤,让原本内向的她,更不爱讲话。

沈彦汝的妈妈王美青说,其实一开始并非为了夺标,只是想让女儿借由运动多与人互动。到了国中的体育班,发现因为她听不见对方击球的声音,球来,她脚才出去,起步总是慢半拍,心里担心,却不知道怎么帮忙。

但对沈彦汝来说,不戴助听器打球,可以专心运动,她用拚斗的韧性,专注自己的跑动,逐渐摸索出变化多端的球路。

「我小时候不喜欢比赛,讨厌为了赢一直打球。」2012年,沈彦汝代表国家到韩国参加听障亚运。她说:「我发现自己可以代表听障选手出国比赛,原来打球可以对国家有贡献。」这项荣誉感成为她参加比赛的动机。

为了寻求更好的训练,父母亲决定将沈彦汝从高雄新庄高中转学到台南新丰高中的体育班。转学后,却发现有连续二年无法代表学校出赛的规定条款,让沈彦汝顿失目标,不知为何而打,常常自我怀疑,训练是为了什么?只是陷入低潮的沈彦汝,仍持续努力练球。

不过,虽然被限制代表学校参赛,但没有禁止代表国家比赛,2015年,沈彦汝代表台湾听障选手,到保加利亚参加「第一届世界听障青少年羽球锦标赛」及「第四届世界听障羽球锦标赛」。

一个多月的比赛,除了单打、女双、混双,还有团体赛,每天平均四至五场比赛,两项赛事各二周的赛程,总共打了一百多场。「我在这些比赛中,没有想别的事,愈打愈专注,打着打着,有时甚至忘了对手是谁。」沈彦汝说着说着,就笑了出来。

在成人听障羽球的决赛时,遇到有「金刚芭比」称号的明星球员Katrin Neudolt,纵使面对强敌压境,专注追到最后一颗球的沈彦汝,拿到了两个国际赛的单打金牌,创下中华台北听障羽球代表队个人双料金牌的历史纪录。「这次的比赛让我惊觉,原来我可以达到这样的目标。」对第一次打世界杯的沈彦汝来说,比赛让她走出低潮,给予她打球的目标,继续练下去。

沈彦汝与帕奥羽球选手方振宇为高中、大学同窗,在对打练习后,分析彼此球技。(图/庄坤儒)

努力突破自我限制

沈彦汝成为国立体育大学球类运动竞技系破例招收的第一位听障学生,她在参加2017年在土耳其的听障奥运赛后,世界积分排名第一,成为球后。

体大教授、羽球总教练纪世清指出,沈彦汝是积极型选手,吸收能力强,属于可攻可守的综合型选手,在学校扎实的训练下,早上六点卅分晨操一小时,上午上课,下午有四小时的专长训练,每周22小时正规的训练,让她在大三时成为台湾甲组球员,并且在台湾主办的第五届世界听障羽球锦标赛中,再度拿到女子单打、双打两面金牌,团体组的铜牌。

沈彦汝在大学生涯中,不只突破球技,她也努力突破个性上的限制。她说,因为个性的关系,不太敢开口,但在访谈中,其实她侃侃而谈。她分析自己是遇强则强型:「遇到更强的对手,反正会输,不如好好展现自己,想办法先拿一分,那怕只是一分,不要有任何顾虑,拚到球不落地,挑战那不可能,反而大展身手。」

沈彦汝为了克服听力的障碍,在课堂上总是坐在最前排,可以更专心;大三还选修了教育学程,常常在下午训练得筋疲力竭时,晚上继续上教育学程的课。她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古怪的大学生,把所有时间排得满满的,因此有时反而会羡慕同学,很享受大学生活,可以常常看电影、逛街、夜唱。

上了大学,沈彦汝最大的改变,是不想为自己设限,努力放开自己,她大三参加学校的亲善大使社团,穿着旗袍,在学校正式场合接待贵宾,还与同学去了夜店。听障羽球世锦赛结束后,为了抒压,她还独自一人到印尼旅游,找比赛认识的球友们玩。

但她最喜欢的休闲活动,还是独自一人去探索美食,用Google 地图作了一个沈彦汝版的美食地图,成为同学们聚餐最好的顾问与指南。

她也透过教球打工来磨练自己。但对身心障碍的人来说,教球是很困难的事,甚至有些家长因为没有接触过身心障碍的人,直接反映不要给「不正常的人」教。她也设法克服与调适,专心教好学生,希望时间能消除这些误解。

受COVID-19疫情影响,2021年听障奥运延至2022年在巴西举行,沈彦汝专心在校集训、备战。擅长切球,临场战术应变快的沈彦汝说,她会一直打下去,完成她赛场上奋力击「球」的拼图。

本文作者:曾兰淑

(本文摘自《台湾光华2021.10》)

《台湾光华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