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抢位子吃到的两家川菜 相映成趣
驻京办,在北京的餐厅里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因为有着官办的背景而显得口味正宗,又带着国营老店的气质给人感觉特实在,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爱吃,其中最火爆的菜系当属川菜,每天都大排长龙,作为一个川菜爱好者,我也汇入了浩浩荡荡的排队大军,吃了两家,相映成趣。
四川驻京办早在1979年就开在东城的老胡同里,据说起初只招待省内来京人员,后来名气传开了,90年代开始对外营业,北京人都亲切地叫它“老川办”。
餐厅前两年重新翻修过,大堂特意造了群可爱的大熊猫,一进门就叫人感受到浓浓的四川风情,店里一般十二点不到开始等位,大家挤在竹园边,热闹程度堪比在成都看花花。
我们一早的航班飞到北京,一落地就冲到店里,刚刚好抢到了最后一张桌子,好险,晚来一步就要多等一轮,落座扫码点餐,看菜式流派,好像上河帮、下河帮、小河帮的都有,那就点几道菜名带“老办”的招牌菜。
老办三脆,比肝腰合炒还多一脆,大火快炒的内脏神似京鲁菜里的爆三脆,浸在满满一盆红油里,撩出来,腰花显然炒老了,鸡胗小粒、花刀乱开,黄喉的质感很像我在网红火锅店吃到的那种,脆是谈不上,油是蛮多的。
老办土鳝鱼,卖得不便宜,鱼片切得小小的,过大油煎炒,已经吃不出什么鲜度,盘子里的青椒比鱼还多,更糟糕是在没有用清香微辣的二荆条,而是用了一款硬且粗糙的青椒,只一味爆辣,破坏了鳝鱼的本味,拉低了菜的品味。
毛血旺好像更离谱,看着满满一缸,但食材充满了工业感:血里的凝固剂有点多,还摊成了圆饼,午餐肉的淀粉含量有点高,像一道面食,洗毛肚的药水下重了,煞白煞白的,还加了北方的豆干,带着点卤的石膏味儿。
麻婆豆腐也没有烧好,泄了满满一碗水油,牛肉末和花椒撒得草草,用的还是北方的中豆腐,满是豆腥气……我们这么爱吃川菜的两个人,一桌菜剩了大半。
出门碰上隔壁的四川特产商店在给等位的客人派送花生酥,我拿了一粒当甜品,竟然是当天最好吃的!
在北京,比老川办排队更厉害的是开在西城的宜宾招待所,人称“最火驻京办”,每天早上九点多开始放号,十点半开餐,人到齐了才能入座。
我们原计划准点到店里抢座位,没想到长安街交通管制,绕道晚了十分钟,冲到现场散台已经抢光了,好在还剩拼桌,赶紧拿下,再晚两分钟,就要等第一波吃完才有位子,好险。
也就一眨眼的工夫,走廊的小竹椅上就坐满了等位的人,据说汹涌的人潮一直会持续到下午三点……
我们也是难得跟陌生人同桌吃饭,我看隔壁的小情侣头对着头,肥肠、辣子鸡、折耳根吃得可香,宜宾特色的李庄白肉人家先点了,观察了下色面,肉片得太厚了,瘦肉也太柴了,跟我在李庄吃的不是一回事儿,略过。
我们的宜宾燃面先来,红油略显单薄了些,估计燃不起来,但碎米芽菜的滋味、芝麻花生的比例很不错,碱面微黄、干爽硬挺,是宜宾的味儿了,没到当地小神店的水准,但在北京足够解馋。
粉蒸排骨选的都是带大骨的排骨,肉不多,主要嗦个表壳的米味儿,炒过的大米特有爽糯的颗粒感,调得咸香微辣还不油。
三江水煮鳝丝,红油很是豪迈,刀口辣椒香辣,鳝丝起初吃热的还行,但稍微一凉,就显出了腥味,松软而非弹嫩,想来是进过冰箱,我开始想念1996的临江鳝丝。
毕竟是“万里长江第一城”,菜名里带江的都是大菜,点了份过江鲈鱼,活鱼现杀,服务员还特意跑来确认分量,一斤六两,用了大量的泡椒和仔姜,不像宜宾菜,倒像自贡菜,鱼肉鲜嫩,蘸着宽油还不错,只是少了点儿复合味。
我灵机一动,可不留着吃面的碗,碗底还有花生芽菜嘛,加一勺鳝丝的红油,再淋盘里的鱼汁,麻辣鲜香俱备,吃出了独一份的复合味儿!
本来想点炝炒菜薹,考验下厨房的灶头功夫,无奈当天断货,改成了清炒豌豆尖,阿姨说是从四川运来的叻,嫩芽连着杆儿,吃得好舒服。
如果下次有机会,我要再去北京,挑战一下云南、贵州的驻京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