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半岛:有一种穿梭于多个不同国家的错觉

飞机在克里米亚的首府辛菲罗波尔降落后,我立刻买了一张俄罗斯电信运营商MTC的电话卡。而当我用这张卡上网发出一条朋友圈之后,定位显示在乌克兰

克里米亚半岛旅行,你很难不产生自己到底身在哪里的疑惑。几千年来,希腊人、拜占庭人、热那亚人、鞑靼人……众多民族与帝国黑海壮阔的波涛声中驰骋纵横,在克里米亚半岛绮丽的风光中付出生命。他们留下的深刻痕迹,时常让我的旅途模糊了时间和空间,产生穿梭于多个不同国家的错觉。至于2014年克里米亚宣布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引发的争端,则让事实变得更难辨析。

克森尼索,廊柱大厅。本文均为 黎瑾&纪韩 图

克森尼索

其实辛菲罗波尔(Simferopol)是个希腊化名字,由18世纪叶卡捷琳娜女皇命名,以显示俄国自诩拜占庭帝国继承者和重建东正教帝国的决心,或者说野心。

古希腊和拜占庭留下的更明显的标志,是已化作废墟的克森尼索(Chersonesus)。在希腊语中它意为半岛,道出了此地位于半岛西南、伸向黑海的地理位置。公元前5世纪,来自赫拉克里亚-潘提卡的移民建立了这个古希腊殖民地。作为黑海北岸的文化和政治中心,克森尼索的历史写满了战火与硝烟。历经了古希腊时代、罗马人驻军时代、拜占庭的统治、鞑靼人的侵袭,以及数不清的战争后,如今的古城内,已是一片断壁残垣。

古城入口处,便是苏联地区唯一一座古希腊剧场,罗马时期曾作斗兽场。以此作为令人振奋的开端,我意识到,克森尼索是我去过的规模最大的遗址。废墟从海岸一直蔓延到山丘,城墙、城门、塔楼、神殿、街道布局和郊区葡萄园都清晰可见。那些倾倒一半的墙壁、形如深坑的巨大长方形空间、长满荒草的地基,曾经是商人住宅、罗马供水系统、葡萄酒窖、基督教堂等等。

6世纪修建的廊柱大厅里,有几个画家在写生,他们站在笔直矗立的高柱旁,描摹出透过门洞看见的蔚蓝黑海,海水与礁石的撞击掀起洁白的浪花。我走到高处的山坡朝远方眺望,克森尼索与黑海一样一望无际,如同它难以轻易总结的漫长历史。

公元4世纪,基督教传到了克森尼索,古希腊文化被逐渐取代,城市也并入了拜占庭帝国。10世纪末,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在克森尼索受洗,整个基辅罗斯从此皈依东正教。现在,克森尼索唯一完好、金顶闪耀的建筑,便是19世纪修建的、以大公名字命名的圣弗拉基米尔大教堂。

但人们更喜欢的拍照点是海岸的那口大钟。从16世纪到18世纪,经历了6次俄土战争后,叶卡捷琳娜女皇将克里米亚半岛纳入俄国领土。1778年,俄国人用缴获的土耳其军队大炮熔铸成了克森尼索的这口钟。当高大的俄罗斯游客将它敲响,钟声在黑海之滨回荡,2000多年的历史仿佛也随之震颤。

克森尼索,大钟与圣弗拉基米尔大教堂

苏达克的热那亚堡垒

苏达克的热那亚堡垒(Genoese fortress)有点像长城。这是我站在大风中,仰望着一片荒草中的宏伟城堡时产生的想法。

当然,它比长城的规模小得多。堡垒修建于14到15世纪,坐落于城西的一处山坡上,俯瞰着美丽海湾。沿着山势的蜿蜒城墙依然高耸,似乎还在护卫着这座贸易城市。

热那亚城堡由来自意大利城邦的热那亚人所建。随着突厥人的崛起,拜占庭帝国摇摇欲坠,突厥的一支钦察人逐渐扩散克里米亚。之后,随着成吉思汗的子孙一路西征,亚欧的诸多国家和钦察人的草原,都陷落在蒙古帝国的马蹄之下。克里米亚成为了金帐汗国(即钦察汗国)的一部分

彼时威尼斯人在克里米亚经商已久。他们向蒙古大汗购买了苏达克,建立了殖民地。但很快,同样来自意大利的商人热那亚人抢走了这片地,并修建了如今我眼前有14座高塔、城墙厚达2米的堡垒。如今的城墙上依然能看见拉丁文字和热那亚徽章。城内分为两部分。上城部分先建,有完善的市政设施,居住着公职人员、警卫等。下城部分修建时间稍晚,居住着普通居民,比如大量的经商者。

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西端、黑海丝路的一个重要节点,苏达克的热那亚人从事着繁忙兴旺的贸易活动。蒙古帝国境内的大量东方奢侈品由此登船运往西方,而往北非埃及的船只上,则装满了突厥奴隶。

热那亚堡垒

我登上城墙从高处眺望整个堡垒,山海自成屏蔽,无论哪个方向都看似牢不可破。然而,它的命运并不长久。1475年,奥斯曼土耳其的军队在附近登陆,他们将尸体堆放在堡垒下,伪装成当时人人谈之色变的黑死病(鼠疫),城内由此产生巨大恐慌,不久便开门投降。

与此同时,金帐汗国也因内乱分裂和俄罗斯人的冲击而濒临覆灭,在欧洲部分只余三个汗国。当其中两个汗国都被沙俄击溃,剩下的克里米亚汗国成为了奥斯曼土耳其的附庸国之一,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巴赫奇萨赖汗宫

当我离开辛菲罗波尔大兴土木、尘土飞扬的市区,沿着修葺良好的公路驶入群山包围中的巴赫奇萨赖(Bakhchysarai)时,眼前展开的大片果树林、狭窄小道、窗框绘制着几何装饰的木质房屋以及直插云霄的宣礼塔,都让我产生了穿越至奥斯曼帝国的错觉。

16世纪时,巴赫奇萨赖曾是克里米亚汗国的首都,它的名字意为“花园宫殿”。保留至今的汗宫里大量的喷泉和花园,向我们证明了这一命名的恰如其分。

汗宫是这座古都最大的亮点,许多掮客站在装饰着双龙决斗图的宫殿入口处招揽生意。他们有着深色的头发与眼睛,从外貌上看,就与其他城市里的俄罗斯人不同。我努力忽略他们的问候,走进了克里米亚鞑靼人曾经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巴赫奇萨赖汗

和全世界每座伊斯兰宫殿一样,汗宫的庭院与建筑都有精心的设计、布局和细致描绘的装饰。环绕着喷泉的玫瑰盛放,叮咚的水流在阳光折射中显露出一道彩虹,葱茏的绿树掩映着红瓦房屋。

宫殿内保留着美丽的彩绘玻璃和雕花天花板,可汗的金椅子在宏伟瑰丽的大厅中显得十分耀眼。寝宫和禁苑里铺满了厚重的羊毛地毯,摆放着柔软的靠垫,格子窗投进的柔和光线增添了几分安逸、隐秘的气息。

在这座克里米亚汗国仅存的宫殿中,最有名的遗迹是泪泉。传说中,残暴的吉列伊可汗掳获了一位美丽的波兰郡主,并爱上了她。可汗的妻子因为强烈的嫉妒而杀害了这位郡主,可汗十分伤心,命人修建了泪泉。日夜潺潺的泉水,象征着悲伤的泪水,寄托了哀思与痛苦。

后来,俄罗斯诗人普希金为泪泉写了一首诗:“爱情的泪泉,生命的泪泉,我给你献上两朵玫瑰。我爱你永无止息的絮语,我爱你充满诗情的泪水。”世界著名古典芭蕾舞剧《泪泉》,也由此取材。

1774年,第五次俄土战争后,俄国控制了克里米亚。1783年,克里米亚汗国被归并于俄国,最后的蒙古汗国就此消失。1787年,最后一位可汗被土耳其人送到罗德岛斩首。很多克里米亚鞑靼人越过黑海逃往土耳其,他们的后裔大多被土耳其人同化。

宫殿大厅和可汗的椅子

如今鞑靼人开始了回归运动,但他们曾经生活的地方已经被彻底的俄罗斯化。虽然大部分鞑靼人反对克里米亚脱离乌克兰、加入俄罗斯,但他们的声音无法发挥决定作用。巴赫奇萨赖作为鞑靼人的故都与故乡,是最容易见到这些汗国后裔的地方——鞑靼餐厅、鞑靼风格民宿、鞑靼服饰拍照等等,还有那些有狡黠微笑的掮客。

土耳其城堡Yeni-Kale

刻赤市区驶向Yeni-Kale的路上,我望见了横亘在海面的刻赤大桥。长长的桥梁跨越整个刻赤海峡,连通了克里米亚半岛和俄罗斯本土。今年5月,当普京驾驶卡车通过此桥,意图再明显不过——无论争议与否,俄罗斯目前拥有这座半岛控制权。

要理解俄罗斯对于克里米亚的执念,将不得不回顾历次俄土战争,而Yeni-Kale建于战争的间隙中。1699-1706年,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刻赤的海边建造了Yeni-Kale,它的名字在土耳其语中意为“新堡垒”。城堡由800名土耳其士兵和300名鞑靼士兵驻守,装备了大炮、军火库,守卫着刻赤海峡。城堡内有水库、房屋、土耳其浴室和清真寺。

1771年,第五次俄土战争中,土耳其人决定放弃Yeni-Kale,驻守的帕夏逃跑了,俄国军队进入了城堡。战争结束后,城堡、刻赤、乃至克里米亚都划归俄国所有。19世纪,这里曾被用作俄军医院。随后,城堡被彻底遗弃。

如今通向城堡的道路鲜有车辆,海岸边除了几艘渔船,几乎人烟全无。Yeni-Kale的入口依然耸立在海边,城墙上标志性的高塔保存得几乎完好。但城堡内已经是荒草一片,只剩下连片的石头墙沿着山坡蔓延。

从城堡高处的拱门内眺望塔楼

我沿着青草丛中的小路朝高处走去,两侧的巨大石头都曾属于城堡的建筑,但几乎与土地融为一体。坡顶有还矗立拱门和城墙,墙面已经大幅倾塌,拱门内也是断壁残垣。站在寸步难行的杂草和大片的野花中,我无法分辨这些建筑曾经的用途。

从这里向远处眺望,刻赤海峡在正午的阳光下波光闪闪。从这个角度看不见刻赤大桥,只有低处渺小的城堡塔楼、残缺的城墙与无尽的黑海,像是亘古不变的自然对人类战争的一个嘲讽。

黑海舰队

旅途开始前,我就注意到,某些租车网站将辛菲罗波尔放在乌克兰下面,另一些把它放在俄罗斯下面。虽然旅行保险的客服不能回答我到底把克里米亚半岛算作哪国领土的问题,但向我保证:如果真的发生不幸,他们的保险同时覆盖了乌克兰和俄罗斯的领土。那么好吧,我就这样出发了——拿着俄罗斯签证、开着俄罗斯牌照的车,沿着黑海而行。

港口城市塞瓦斯托波尔——又一个希腊化的名字、位于克森尼索旁边,也许是黑海岸最整洁、美丽的城市,也是历次战争中最饱经伤痛的城市。沿着海滨大道散步,几艘快艇和舢板停泊在岸边。船主指着广告牌上的巡航路线告诉我:只需40分钟,就能尽览黑海舰队的雄姿。

船经过伯爵码头朝舰队停泊的海湾驶去。这个洁白、古典的码头是克里米亚战争中俄罗斯海军的撤退之地。城市在炮火中一片狼藉,黑海舰队在战争中损失了大量战舰和船只,之后的《巴黎和约》则让俄国丧失了在黑海部署舰队的权利。俄国内战后,黑海舰队重建,并参与一战和二战。然而苏联解体后,黑海舰队的军事和战略价值大幅降低,地位远不如从前。

在黑海舰队驻地

当我们的小船缓慢地从众多驱逐舰、巡洋舰、护卫舰、潜艇之间穿过时,我使劲抬头仰望这些略显老旧的巨大军舰,它们组成了钢铁的丛林,遮天蔽日占据了整个海湾。有些的漆色已经有些暗淡、甚至有了生锈的斑驳痕迹,像是疲惫不堪、沉默等待命运终点降临的钢铁巨兽。有水兵从黑色的潜艇里钻出来,站在一群军舰里的人类显得渺小又无力。

1954年,苏联把原属俄罗斯的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1991年底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被允许继续使用塞瓦斯托波尔作为其军事基地,一直持续到2014年克里米亚归属公投后。

黑海舰队的驻地也许是半岛上最不具争议的领地,同时它又如此分明地揭露出这座城市、这个半岛所经历的惨烈战争与无尽伤痛。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在此激烈碰撞,流血与死亡、泪水与炮火,填满了克里米亚半岛频繁易主的历史。

黑海波涛闪耀,船主将我送回海鸥与鸽子飞舞的海滨大道。阳光明亮温暖的岸边很多人在日光浴,我默默地想:但愿如今克里米亚半岛所处的和平时期能更长一点。

Tips:

1.你必须持有俄罗斯签证,才能前往克里米亚半岛。

2.要拜访半岛,通常是飞到辛菲罗波尔机场,或者从俄罗斯本土通过刻赤大桥抵达。

3.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在克里米亚半岛全无信号。在俄罗斯本土购买的电话卡未必在克里米亚半岛好用,购买前一定要询问清楚,要专门能用于半岛的卡,或者干脆到了之后再买;反之,在克里米亚半岛购买的MTC电话卡在俄罗斯本土也是好用的。

4.当地能刷卡消费的地方较少,大多数酒店和民宿也不接受信用卡,请尽量带足卢布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