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與懷疑 不該是青春期的主旋律——花樣、青藝盟與台灣青少年的戲劇教育

第22届「花样」获全国第一名的卫理女中同学。 (青少年表演艺术联盟/提供)

【撰文/余浩玮(青少年表演艺术联盟盟主)】

身处在身心变化急速、频率丰富振动阶段的台湾青少年,主体的需求(关于未来的徬徨、人际相处互动、外在条件比较、自我情绪梳理等)被忽略却是长久以来的现象。工商发展的现代社会,多数大人忙碌于工作,亲子之间有质感的沟通很多时候成了奢求,走进青少年心中的途径布满障碍与困难,网际网路科技化的当代,人和人之间的疏离感让我们活得愈来愈像一座孤岛。

相对于过去,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已有180度的翻转,要求青少年努力读书、考试找个好工作,已经不能当作成长的单一途径或追寻目标。当每个人不再一模一样了,原本内化在心中的各种规矩可能已无法适用,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孩子面对生命各种不同的大哉问?

现今的青春学子只要透过网路或手机就能探索许多未知的领域,「抖音一响,父母白养」这句玩笑话除了消遣与挖苦,也似乎成了预言般的隐忧。因为看见孩子们离不开手机,而开始担心他们过度沉迷、担心与现实生活失去连结甚至因此感到焦虑。如何让青少年不在茫茫网海中的花花世界里迷失方向,确实也成为现代文明的一道新题,等着我们来面对并化解。

其实换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就如同这几年人类面对COVID-19一样,封控、清零并不是对应的方法,我们该如何和引导孩子在这个变化的时代里与网路科技共存,需要的是环境能给予理解、接纳与陪伴。面对病毒我们可以用疫苗来制造抗体来保护;建立青少年良善与正向的价值观,从教育开始、从艺术着手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解方。

说到接触艺术,同温层之外的多数人仍会有忧虑,但我们可以静下来思考,担心孩子接触艺术会影响正规课业,或是害怕孩子们会把艺术当作生涯发展的选项。在国民教育里安排体育课的重点,是在建立运动的习惯与保持身体基础的健康动能,从不是为了要把孩子们当作职业运动员来栽培——若我们用看待体育课的相同角度来看待艺术课程或社团活动,会不会有更多不同的理解与可能?

艺术是成长的媒介 课本之外才是生命真正的考题

台湾的青少年戏剧活动蓬勃发展源于1998年文建会主办的「青少年戏剧推广计划」,推动者吴静吉博士认为当时成人剧场与儿童剧场的发展已非常稳健,但属于青少年的东西是相对弱势,因此吴博士提供了一个概念:「让青少年用自己的话来演自己的故事」。

直至2006年止,期间由纸风车剧团举办的「超级兰陵王—青少年创意短剧大赛」带来的影响可见一斑。除了是向青少年推广表演艺术的重要活动之外,日后更孕育出嘉义「阮剧团」这样一个重要的艺文团队。而2001年起由张皓期发起举办的「花样年华全国青少年戏剧节」,则是以高中戏剧社为主体,深耕大台北地区青少年戏剧社团的教育与推广。2006年起由青艺盟接续举办,以民间团体的身分串联各界资源,并将活动拓展为全国性的活动,至今已迈入第23届。

把世界地图摊开来看,许多国家在教育系统里已将艺术教育视为国民的基本教育,透过音乐、美术或是戏剧,作为启发青少年或儿童自我探索的重要媒介,引导孩子及早接触艺术,在建立形塑自我的关键时期,让艺术带来的美好能深植内心。其中,欧美国家的中小学教育系统更将戏剧教育的推行列为正式课程,为青少年阶段的孩子寻求有效的陪伴成长方式。

也因为戏剧是一门集众人之力造梦的艺术,在剧场工作中能拥有更多的机会与人相处、互动,在自己负责的部门岗位中发挥自己的所长,与他人合作学习体谅、包容与负责任——这更是在数位浪潮发展的时代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生命经验。以剧场作为与青少年接触的媒介可以做到能力的启发培养,透过角色扮演的过程,学习表达与换位思考的创造力。而剧场内多元分工的特性,亦能借由灯光、音效、服装化妆、舞台设计等专业知识,提供参与者探索兴趣的方向。戏剧的行政与行销工作更能与就业的能力结合,让担任这项工作职务的青少年有机会提早接触出社会的工作文化。

「花样」让青少年拥有自由意志与主体性

由青艺盟接续主办「花样戏剧节」之后,每一届会提供长达半年的专业剧场幕前与幕后培训,青艺盟安排相关课纲规划,开设表演、导演、编剧、服装、化妆、灯光、音响、舞台等课程,并邀请各领域的专业师资为全国各地的青少年授课,如王小棣、曹瑞原、汤升荣、鸿鸿、那维勋、邓九云、陈彦斌、陈洁瑶、陈雪甄、李育升等,都是历年来的专业讲师与评审。

也和北艺大戏剧学系合作,由何一梵老师媒合戏剧系学生为每一个参加「花样」的高中戏剧社担任「戏剧顾问」,在创作的前期与过程中提供观点与建议。青艺盟也会为每一个团队安排一位曾经参加过花样的学长姊担任团队直属陪伴,从旁辅导、协助、分享各种面对家长、学校与同侪之间会面临到的沟通问题与经验,给予同学们最需要的陪伴。

每届花样都有不同的创作主题,带领参与的青少年认识自我、思索生命与社会的重要议题,从环境、历史、教育、勇气、爱与独立,进而探询自己与世界的关系。透过戏剧创作和讲座导入多元文化课题,带领年轻人探寻各类的公共议题,启发思考力并贴近社会脉动。

每年7月,通过选拔的全国前10强团队,也会带来自编、自导、自演长达60分钟的原创作品,并且担任台前、幕后所有工作岗位,让所有参与的青少年拥有各自的舞台,合力完成演出。

每一届花样的颁奖典礼则是为戏剧节画下尾声的重头戏,每年会颁发最佳导演、男女主角、最佳编剧、最佳技术团队等20个奖项,让青少年能获得荣耀及肯定。近年来包含行政院长、文化部长、磊山保经董事长、家乐福文教基金会执行长、联电基金会等公部门与企业代表,更是亲临现场给予孩子们肯定与鼓励,也借此孕育了许多台湾重要的艺文新世代,有些人走上剧场之路创立剧团,有人获得金马奖最佳新演员奖,有第一位进入哈佛戏剧研究所的台湾学生、还有云门舞集的舞台监督等。这些在社会各领域崭露头角的「花友」们在各处开枝散叶,丰富台湾的艺文土壤。

【完整内容请见《PAR表演艺术杂志》2023年5月号;订阅PAR表演艺术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