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萧配还在寂寞公路上

(图/撷取自赖清德YT)

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赖清德《在路上》的竞选广告播出引发热议,据传吸引千万人次观看,绿营人士纷纷认为有效突破「同温层」支持,而民进党向来竞选广告游走「文青式」诉求,却仍无法将八年政绩置入广告文案。《在路上》呈现的是政党利益的微观面向,人物对白充斥政治术语,整个过场不见万民拥簇,显然赖萧配还在「寂寞公路」上。

《在路上》主旨演译总统蔡英文开车「交棒」给在副驾上的赖清德,接着换赖清德开车而萧美琴坐上副驾走「民主路」,当中一度还有导航出现定位错误,仿佛是将台湾独自开在一趟未知旅程。台词当中,蔡英文问赖清德少了两边耳朵会怎么样?一段冷笑话后,突然又生硬地切回国会过半的严肃议题,蔡英文为何无法细数八年政绩来替赖清德加持,反而充斥各种政党利益的台词内容,利用「权位交棒」、「国会过半」、「守护民主」来做文案铺陈,却更显得在「寂寞公路」上不见民心。

蔡英文的「权位交棒」凸显一种「家天下」的概念,总统同意交棒就可交棒,还能指定下一位准储君,难道不是透过选举机制才能产生吗?显然凸显一种民主独裁心态。毕竟,民进党可能成为史上第一个第三届连任的执政党,加上在野分裂的绝妙时机,仅须透过三成民意,难怪会用「权位交棒」也有恃无恐。

当广告台词成为赖清德的竞选口号,企图连结蔡英文路线与民主化转型,也就过渡成为「民主禁止回转」的专制心态,守护民主变成民进党的神主牌,也沦为施政不力下的遮羞布;难怪一则广告从头到尾无法诉求「政绩」,寂寞公路上不见市井小民,只有满口竞选攻略的达官显贵。

赖萧配利用「公路电影」的拍摄手法完成这支竞选广告《在路上》,却忽略了「公路电影」的剧情主轴是以描述主角的内心世界为主,它是源自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的美国电影,反映当时社会弥漫各种战后的不确定感,主角最终选择「自我放逐」的生活方式;某种程度上与赖清德坚定走自己的「台独路线」不谋而合,也难怪《在路上》没有看见人民,也无政绩阐述,宛如行驶在「寂寞公路」的自吹自擂。

如同另一公路电影手法的回忆录《寂寞公路》,在车上两位名字同叫大卫的记者与作者,历经五天看似彼此掏心的公路之旅,旅程结束后也不再联系。

导演表示因为蔡总统年轻时喜欢开车,才会透过公路电影的呈现方式,但这是赖清德的竞选广告,主角不是蔡英文。当台湾人民不能分辨「虚构」与「谎言」有何不同,便难理解广告中的「政治意识」,民主选举不该沦为即兴演出,就看人民如何戳破假面,直指真相。(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