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绿私心 修法从严进退两难
罢免制度如何更适切地运行,确实需要更细致的讨论。图为国民党主席江启臣与赵少康5日共同合拍影片,两人互动良好一致发声挺罢免。(国民党文传会提供)
民进党在去年成功罢韩后,初尝罢免门槛下修的甜头,但上个月在国民党强力动员下,罢免王定宇案惊险过关,挑动民进党敏感神经,此次在蔡英文下令「保捷」下终稳住罢捷这一局,紧接在后还有罢莱委行动。罢免制度如何更有效运作,对国、民两党而言,对制度提出合理的讨论,确实是有其必要却也相当棘手的课题。
综观罢免法的修法历程,不变的法则是,当权者时常为了保卫权力,提高罢免门槛,在野党则高喊罢免制衡执政者,盼下修门槛。
1994年,反核团体发起罢免林志嘉、洪秀柱、詹裕仁、韩国瑜、魏镛等5名拥核立委,完成第二阶段连署之际,未料,国民党在国会修法把罢免案通过门槛订为「双二一制」,限制罢免不得与其他选举合并举行,反核团体最终失败收场。
2014年太阳花学运后,展开「割阑尾」计划,锁定前国民党立委吴育升、林鸿池发动罢免,虽无功而返,但在民进党前主席林义雄提出下修罢免门槛等「还权于民」诉求,终促成全面执政的民进党,在2016年11月下修罢免门槛,这也成为现行的《选罢法》模样。
2018年地方选举前夕,掀起「韩流旋风」,年底选票开出来,风云变色,民进党大败,地方百里侯锐减到6席,连绿油油的高雄也拱手让出,颜面尽失的民进党随即筹组「罢韩国家队」,成功下架韩国瑜,成为台湾初尝到罢免门槛下修甜头的政党。
不过,上个月中罢免王浩宇案过关,让民进党出乎意料,担忧接下来的罢捷案一旦通过,顺势合理化国民党推动的「罢莱委」行动,引发后续骨牌效应,因而对国民党贴上「报复性罢免」的标签,甚至出现《选罢法》严修的声音。
只是,罢免制度如何更适切地运行,比如议员、立委的罢免门槛是否分流等,确实都值得更细致的讨论。但修法的出发点,不该私心自用,更不能是权力保卫战,而是得站在赋予民众制衡执政者的权利立场,才可能制定出完善且可约束政客不当扩权的退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