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重生運動 老鹽埕風華再現
屋外原本老旧的滑轨铁门经过特别订制,不仅变得轻便,色彩也与整体风格完美融合。(摄影/李瑰娴)
【◎文/李瑰娴 ◎摄影/李瑰娴 ◎图片提供/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房屋不仅是居住空间,也是收藏在地文化和历史记忆的时光胶囊。在高雄盐埕区的街巷中,许多见证从高雄筑港到产业起飞华丽年代的老房子,面临老旧与修缮不易等问题,为保留这些珍贵的建筑遗产,高雄市政府文化局推动「老屋重生运动」,针对民国1971年以前建成的房屋,提供外观修缮的补助与协助,让房子连结在地记忆,也变得更好看、好住。
濑南街60年老宅完成翻修,天蓝色铁门和铁花栏杆,搭配马赛克外墙,让老建筑再次成为盐埕街区的亮点。(摄影/李瑰娴)
缝合城市人文脉络 老屋焕发新风采
「每个城市都有它发展的轨迹,在高雄每间老屋都有它的故事,老屋整建和修缮的意义,除了改善环境,最终目的是去串联这些故事,缝合城市的人文脉络。」国立高雄大学校长,同时也是建筑系教授陈启仁说。
多年来与团队致力于保存、活化高雄老屋的陈启仁教授,近日与文化局携手推动「老屋重生运动」,第一阶段锁定历史悠久、蕴含丰富地域特色的盐埕区,遴选出13幢超过50年历史的老宅,由公部门挹注资源进行立面翻新,让这些因为年久失修,逐渐失去原有风貌和功能的老屋再次焕发风采。
老宅原有的斑驳铁栏杆重新上漆,破损的外墙磁砖也进行了补强,确保老屋的外观焕然一新。(摄影/李瑰娴)
第二处翻新老屋位于新乐街的二连栋,其中一栋是高雄知名鸭肉店旧址,红砖墙经清洗后,保留下时代的痕迹。(图片提供/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斑驳的铁栏杆被重新上漆,外墙脱落的磁砖也找到了相近的颜色来补强,大门外那老是吱吱作响的滑轨铁门,也特地请工厂订制,现在不仅轻巧易拉动,颜色也焕然一新,李太太笑着说:「真的太高兴了,专业团队帮我们修缮立面,还负责监工,把房子变成印象中美好的样子。」
谈起选定盐埕作为重生计划第一阶段的理由,陈启仁教授说:「盐埕是代表高雄城市风貌的街区之一,高度商业化特色,见证了高雄经贸快速发展的阶段。老一辈常说盐埕区都是有钱人,透过这些建筑细节,可以对应到当地商业鼎盛的历史。」另外,早期盐埕房舍纵深长、立面窄,常可见洗石子外观,精致的泥作装饰与线脚装饰等,处处可见老屋建筑精髓。
团队替濑南街老宅更换气密窗,不仅还原老木窗质感,还有效提升居住环境的舒适度与安全性。(摄影/李瑰娴)
与屋主持续沟通 以美观实用为原则
「老屋重生运动」除屋主可主动申请参与计划之外,高雄大学专业团队也会主动上街巡查,将屋舍的历史价值与结构安全性综合评估,挑选符合修建条件案例。在设计过程中,团队秉持复旧如旧原则,尽可能使用原本的材料与色彩,以避免现代化改造破坏历史建筑的独特韵味,同时也会邀请屋主共同讨论修建方案,陈启仁教授分享:「其实操作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必须不断与屋主沟通,确保他们对最终成果满意。」
团队在修缮的过程中,透过仔细的评估,并充分与屋主沟通,同时落实城市的改造与屋主的需求与期待。(摄影/李瑰娴)
透过老屋重生运动,高雄不仅保留了珍贵的建筑资产,也重新连结了城市发展中的人文脉络。文化局表示,未来希望有更多老屋参与此计划,共同推动城市历史新风貌。
【完整内容请见《高雄画刊》2024年No.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