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看成长 林应然投身第一线照护孩童
林应然因喜欢看小孩成长,投身别人认为「很麻烦」的小儿科。(林应然提供/林周义台北传真)
40年前的台湾,外科、内科、妇产科及儿科是医学生的首选科别,必须成绩好才能被选上。基层医疗协会理事长林应然,因喜欢看小孩成长,投身别人认为「很麻烦」的小儿科,甚至在接受本报专访时,仍忙着安抚哭泣的病童。儿科是重要的第一线角色,为医院挡下了轻症病人,许多人给他看病,一看就是看到老。
小儿科在别人眼中是个麻烦的科别,过去流行打「头皮针」,但小朋友头皮小血管多,打针很困难,每当被人问及为何要选儿科?林应然总是开玩笑称:「儿科急救不太需要出力,2只拇指压胸就够了。」而放眼其他科别,外科太累,内科疾病复杂,得看病人慢慢衰老,妇产科又得半夜接生,于是他最后选择了能看着小朋友成长的儿科。
「儿科、内科、耳鼻喉科、家医科都扮演重要的第一线角色」,林应然说,高达9成的患者在基层医师的照顾之下,不必跑到大医院,也纾解了医院急诊、住院的压力。小儿科医师也是家庭医师,大部分的小朋友都由爸爸妈妈、阿公阿嬷带来,来到诊所后,大人也顺便一起看病,且很多人都是从小看到老。
疫情期间,许多人在家隔离,林应然天天打电话询问近况,了解病人需不需要有进一步的处理。当时许多诊所经营困难,几乎要关闭,台北的街道相当冷清,没人敢来看病,就怕诊所有病毒,出来看病反而被传染,好不容易撑到疫苗问世,诊所肩负起打疫苗任务,才缓解了倒闭的危机。
林应然说,小朋友照顾起来比大人棘手,以打疫苗为例,小朋友多需要先由大人抓住,为1个小朋友打疫苗的时间,几乎可以帮20~30个大人打完疫苗。即便工作的辛苦程度有落差,但小儿科的给付却没有得到公平的对待,政府嘴上说重视小朋友,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少子化之下,儿科医师未来恐面临凋零危机,他希望政府能听见民间的声音,改善整体医疗环境,吸引更多人投身儿科,别让未来的小朋友无医师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