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校园超连结-走过不再青春的牯岭街

看过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人,应该忘不了那套看上去永远是旧旧的,鹅黄色的建中校服,以及「牯岭街」这三个字。

牯岭街附近太多有趣的地方可去了,从远及近有中正纪念堂植物园南门市场历史博物馆邮政博物馆。连在台北排得上名字的卤肉饭,这附近都有两家。以至于很难让人特意跑一趟容易被遗忘的牯岭街。

我通常的行程都是午后去一趟历史博物馆,接着逛一逛南门市场,最后四点多的时候错峰去吃盛名之下的金峰卤肉饭。常常会在公交车上看到「牯岭街小剧场」,或者从旁边的道路步行路过牯岭街。

这一段路上的人一直不多。只有正好碰见建中放学的时间,才会发觉到明显热闹起来。在路上看见三五成群穿着鹅黄色校服的男孩,恍惚间难以分清电影和现实。

电影画面笼罩着黑色,压抑的鹅黄色校服下藏着更加压抑的躯体。然而眼前的一切总是明丽的彩色。这次特地陪新朋友去南门市场逛逛,才阴差阳错地走了一遍牯岭街。

南门市场是老派杂货市场,市井氛围浓郁。一层有几家卖着湖州粽子金华火腿谷物粗粮以及熟食的店。负一层卖的是新鲜蔬菜肉类。二层是成衣店餐饮区。

我们到的时候已经是吃饭时间了。走进二层的餐饮区,选择了一家排队的人最多的刀削面店。朋友查了一下网路,告诉我这是一家颇有名的店。排队的时候,这个说法也得到了印证。两名中年男子对话中提及,「为什么这家有名啊?」「给的牛肉多,又好吃。」的确是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理由了。一如这一街区已然有些年代的建筑、店铺街道,有一种举重若轻的陈旧感。

午饭过后,走出南门市场。躲在骑楼阴影之下往牯岭街的方向移动。这一路上有不少卖二手相机的小店或者邮币社。对啊,牯岭街就是名副其实的邮币社一条街

路过牯岭街小剧场往里走,就可以看到邮币社层叠着的招牌。据说邮币社一般都是下午才开始营业。幸好来的是时候,迎面看见一家店,便想进去看看。

自动门从里边反锁了,老板看到我们来,立刻从座位上起身给我们开门。店内的冷气很足,通道狭窄,大约只容得两人侧身而立。除了有一些展示柜外,其余满满当当的都是库存。

我不收集邮票钱币,却对它们呈现的知识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偶尔会购买一些。于是请老板给我们看了旧邮票。旧邮票大约分成两种,一种是「销票」,一种是「盖销票」。「信销票」通俗地说,就是从使用过的信件上揭下来的邮票,是经过邮路的。而「盖销票」是邮政官方直接盖上邮戳后卖给大众的。两者都已经失去了实际邮寄的用途

老板有两大铁盒的旧邮票。铁盒很旧了,有的地方有些斑驳的锈迹。一盒专门收集台湾的邮票,另外一盒则是台湾以外的地方的旧邮票。我专门挑自己知道的人物肖像、事件的邮票,或者是看起来饶有趣味的图案

下午很安静。偶尔会进来一两个人跟老板聊聊天,咨询一下店里有没有卖某物,也都像深夜里的私语似的,温和融洽得不足以打乱一湾毫无波澜池水

有意思的是,一位看起来三十多岁的男子,拿了几块银币找老板辨别真伪以及估值。其中有真有假。男子听完平静得很,除了反复确认真假,脸上竟然也没有表露一丝欣喜抑或难过的表情

挑选了几张要买的邮票,付了钱,出了门。门外阳光还是很好。不远处有一家旧书摊。听说牯岭街昔日也是一条繁盛的旧书街。往日的盛况如今早已不复存在了。

单看这条牯岭街,有少年的记忆,却没有了青春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