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新时代》上海向右,深圳向左

西岸美术馆,外观朴实。(取自官网)

不出所料,在前几日浦东美术馆开馆后,这座伫立于「诗歌级」C位、坐拥上海浦东最佳观景平台的建筑基本上没在大陆建筑圈获得什么好话。

如果从建筑的角度出发,在这个最应该设计地标的位置上,让•努维尔实实在在的为上海贡献了一个「反地标」的建筑,不和浦东的一堆「瓶瓶罐罐」争奇斗艳。

与建筑圈的冷冷清清相比,浦东美术馆的开馆对上海的艺术圈和看展人群来说是一件大事。虽然在建筑造型上平平无奇,但美术馆内部拥有13个经典的「白盒子」展厅,展览空间和展览内容可谓十分的丰富。同时西侧面向外滩的两个镜厅,是观看外滩的绝佳平台。

让•努维尔(团队)并不是第一个在上海享受这种待遇的国际大师。就在一年多前的2019年11月,英国著名建筑师大卫•奇普菲尔德设计的西岸美术馆落成,这座上海重要的文化建筑也没在国内建筑圈引起多少波澜。

同样在上海,同样是国际大师,同样是方方正正的「白盒子」,同样与国际知名艺术机构的长期合作(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有五年展陈合作计划,浦东美术馆与伦敦泰特艺术中心有三年的合作计划),浦东美术馆和西岸美术馆的建筑本身,都表现出某种一致性的「平庸」。

浦东美术馆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模样当然不是让•努维尔一贯的设计风格。就在今年,努维尔赢得了深圳歌剧院的设计竞赛,方案灵动飘逸。而在让•努维尔过往的设计中,浦东美术馆所展现的「平庸」完全不像他。比如今年早些时候,让•努维尔设计的上海恒基•旭辉天地THE ROOF开业,虽然这是一个极其内敛的建筑,但建筑内部的空间设计和色彩应用非常大胆,让人过目难忘。

#深圳:建设「世界型文化地标」

努维尔赢得的深圳歌剧院竞赛是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设计竞赛的一部分。2018年12月10日,深圳通过《深圳市加快推进重大文体设施建设规划》,其中包含一项重要决议:进行「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的规划建设。深圳定位很明确,要建设「世界型文化地标」。

这个大规模的公共建筑设计招标是过去一年里建筑圈最热闹的事,来自国内外的世界诸多知名事务所,其中不乏普里兹克奖得主,纷纷投身其中,争奇斗艳,为深圳「壮观化」的城市进程献计献策。

01. 深圳歌剧院/让•努维尔事务所

02. 深圳海洋博物馆/SANAA

03. 深圳科技馆(新馆) /ZAHA HADID LIMITED +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04. 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株式会社籐本壮介建筑设计事务所 + 陈东华建筑设计咨询(深圳)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05. 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DOMINIQUE PERRAULT ARCHITECTE + 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06. 国深博物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07. 深圳自然博物馆 /贝加艾奇(上海)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 3XN A/S + 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08. 深圳湾文化广场/MAD建筑事务所 +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09. 深圳美术馆新馆 /KSP Jurgen Engel Architekten International GmbH(德国KSP尤根恩格尔建筑师国际有限公司) + 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10. 深圳音乐学院/Miralles Tagliabue EMBT S.L.P. + 上海霍普建筑设计事务所股份有限公司

对比深圳歌剧院(方案)和已建成的浦东美术馆,同样是让•努维尔,都是中国的一线城市的大型公共文化建筑,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风格差异呢?

事实上「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不是深圳第一次搞「X大建筑」了,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深圳建设了八大文化设施;第二次是2000年前后,深圳提出建设文化名城的远景,在集中决策和快速实施的背景下,同样迎来一批大型公共文化建筑建设的高潮。

回溯过往,与深圳的「运动式」建设方式不同,上海的大型公共文化建筑的建设历程则要低调得多,上一次公共建筑建设高潮还要追溯到2010上海世博会之前,其中最具标识性的中国馆,在今天看,并没有对上海的大型公共文化建筑产生延续性的影响。

#上海:事实上的中国当代文化中心

如果你经常去看展,对中国的公共文化艺术生活有持续的关注,不难发现上海已经成为事实上的中国当代文化中心,最新的、最重磅的、最有市场号召力的公共文化事件首选地一定是上海。而「看展」这件事,已经成为上海市民生活的一部分,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文化消费能力最强的城市。

在这种旺盛的文化消费能力的背后,文化建筑的地标性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取而代之的是建筑的经济性、展览空间的品质、与城市环境的融合等。在更成熟的审美观念下,近些年落成的文化建筑中改造的旧有工业建筑占很大的比例,这些建筑一方面能保留城市记忆,同时经济性上也有更好的表现。

例如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龙美术馆(西岸馆)、上海油罐艺术中心。

但时常被戏称为「文化沙漠」的深圳不同,深圳并没有上海那么深厚的历史底蕴,这些大型文化建筑的建设,某种意义上仍然是在「补课」,补上深圳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城市的市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例如:深圳当代艺术博物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龙岗文化中心。

上海向右,深圳向左。

结论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中国文化消费能力最强的城市,上海已经度过了需要「看上去很有文化」的地标型建筑为城市的文化属性赋能的阶段,在那些看上去很「乏味」的白盒子里,是最顶级的文化产品,是最拥挤的看展人群。而作为中国最有经济活力的城市,深圳仍然需要前卫的文化建筑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属性加成,来吸引市民走进博物馆、美术馆。

当然大型公共建筑的决策其实是非常专业的一个过程。这些公共建筑都会长时间的在城市里留存,最重要的是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我看来,这种方向性选择无关对错,只是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阶段不同而已,重要的是背后支撑这些城市文化消费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生产。

而在这些选择之外,最需要警惕的是,在某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地方政府以文化和旅游的名义,花纳税人的钱,请来最前卫的建筑师,以最夸张的造型和面积,建造与地域文化无关、又远超城市文化消费需求的所谓文化建筑,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反复上演。(游旭东/北京)

【征文启事】

中时新闻网「两岸征文」栏目,征文主题:台湾人看大陆、大陆人看台湾、两岸看世界、两岸一家人、两岸新时代,欢迎全球华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过亲身经历的故事,刻画两岸社会肌理,描绘世界见闻,打破刻板印象,促进两岸民众相互了解、建立全球视野,向读者展现时代的脉动与发展趋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脸书粉专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欢迎线上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