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隐藏性失业
历年2月隐藏性失业
隐藏性失业,一部分隐于非劳动力,另一部分隐于就业族群,前者是想工作而不找工作的「非劳动力」,后者是每周工时低于16小时且希望增加工时的「低工时就业者」,前者有明确统计,后者较少揭露。
■今年2月失业率3.70%,比去年同月低,失业人数44万,与去年相同,惟「想工作而未找工作者」15.7万人,创2011年5月以来最高,每周工时未满29小时的就业者37.9万人,也创2015年以来同月最高。
经济学者雷诺(L.G.Reynold)曾说:「什么是失业人口?什么是非劳动力?在调查过程中有不少盲点。何谓寻找工作?要努力到什么程度才叫寻找工作?这个观念也一样含混不清。」
此话不假,今天人们如果在调查的资料标准周里没工作而正在找工作,他算是失业者,如果上周有找,本周(资料标准周)找累了休息一下,那么,对不起,他不算失业者,而是非劳动力。
事实上,这位老兄一周前还努力找工作,现在只是稍作休息,家人认为他是失业者,他自己也这么认为,但政府却认定他是那种「想工作而未找工作」的非劳动力。这样看来,非劳动力与失业者的距离,还真的只在一线之间。
怯志工作者 更需协助
「想工作而未找工作者」通常也称为隐藏性失业,他们中间虽也不乏只会空想、幻想而不务实找工作者,惟认真寻职却屡屡受挫以致退出劳动市场者也不在少数,对于这些屡战屡败的非劳动力,经济学家往往称呼他们为怯志工作者(discouraged worker),其心灵之忧伤于此可知,相较于失业者,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关怀与协助。
台湾的隐藏性失业人口于1990年代初不及10万人,于亚洲金融风暴时升至14万,网路泡沫时升至20万,随后金融海啸也达18万,与景气变化可谓亦步亦趋。
近期受到疫情影响,国内百业萧条,商场门可罗雀,隐藏性失业直逼16万人,为近九年最高,疫情已然冲击劳动市场,只是这些失业者隐于「非劳动力」里而已,若看寻常的失业统计而以为天下太平,那就大错特错了。
失业也是很狡猾的,它除了隐藏在非劳动力里,还会隐藏在就业人口中。或许有人会问:「要如何隐藏在就业人口里?」简单讲,依劳动统计,只要领有报酬的工作,不论工时多少都算就业者。景气走缓之初,企业会循减少工时、无薪假以为因应,休无薪假者名为就业,实者与失业相若,因此,经济学家也把工时过低者视为隐藏性失业。
工时过低者骤增 别轻忽
若把每周只工作三天(未满29小时)的人视为隐藏性失业,台湾于2006年仅30万人,2009年金融海啸时升破60万,随后景气复苏又跌破40万,这类隐藏性失业与景气走势也是如响斯应。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扩散,今年2月每周工时不到29小时的就业者又升至37.9万人,创下近六年同月最高,其中住宿餐饮、批发零售、制造业低工时的人数皆呈上扬,疫情初期势已如此,未来几个月必然还会升高。
从这两类隐藏性失业的变化,便会明白国内的失业情况并不像失业率所呈现的那么平静,看看隐藏在非劳动力里的失业人数,再观察隐藏在就业人口里的失业人数,台湾的就业市场已然是北风厉兮肃冷冷,山雨欲来风满楼,实在令人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