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数字化未来何去何从?这场会议进行了多维解读

撰文 |宋昆仑

12月14日,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临床研究数字化专业委员会成立之际,一场聚焦临床研究数字化转型的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同步举行。这场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的百余位专家学者,聚焦前沿技术、行业挑战与未来发展,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

在学术报告环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姚晨教授以《中国临床试验的数字化转型:前沿探索与未来展望》为题,深入探讨了国内外临床试验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趋势。他指出,数字化技术正在快速改变传统临床研究模式,尤其在数据采集、存储、分析等环节,带来了颠覆性的效率提升和精准度优化。她认为,构建研究型医院的关键要素是“以患者为中心”。在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下,医院不仅是医疗服务的场所,更成为数据驱动的研究中心,能够更高效地整合资源、优化试验设计。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江旻教授在《数据赋能以患者为中心的研究型医院建设》报告中,则进一步强调了患者体验在数字化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智能化系统的支持,患者在试验中的参与流程变得更为便捷,同时医生也可以实时追踪试验进展,从而实现双向获益。

中科计算技术西部研究院赵宇研究员以《跨越死亡之谷,计算医学指导的虚拟临床试验》为主题,介绍了虚拟临床试验在应对行业瓶颈中的潜力。众所周知,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应用的“死亡之谷”一直是制约新药研发进程的主要障碍。虚拟试验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他认为,通过计算医学技术的支持,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快速模拟药物或治疗方案的效果。与传统试验相比,这种方法不仅大幅降低了时间和成本投入,还能有效减少对实验动物和患者的依赖。这一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尤其在新药研发、罕见病研究等领域,有望带来革命性变化。尽管如此,虚拟试验的推广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如何确保模拟环境与现实环境的高度一致性,如何建立可靠的验证机制以确保结果的可信度,以及如何协调政策法规的适应性等问题,仍需要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探索。

本次大会还设置了两场专题研讨会,分别是《质始质终》编写启动主题研讨会和临床机构与研发企业座谈会。在研讨会上,不同领域的专家围绕临床研究的质控体系建设、技术应用难点、政策环境优化等关键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质始质终》编写启动研讨会围绕临床试验全周期的质控体系展开,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临床研究的可靠性和可追溯性。通过标准化流程和实时监控技术,研究数据的透明度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临床机构与研发企业座谈会中,来自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专家共同交流了当前的热点和痛点。例如,如何在复杂的政策环境下推动数字化应用落地;如何在研发早期引入智能技术,减少无效研究投入;以及如何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这些问题的探讨,为临床研究数字化提供了更多实践层面的思路。

放眼未来,临床研究数字化的潜力远不止于现有技术的应用。从虚拟试验到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从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安全到物联网技术优化患者体验,数字化技术正在为行业开辟新的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数据共享和跨国合作的逐步深入,临床研究数字化也为全球医学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合作机会。例如,在罕见病研究领域,不同国家的机构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数据共享,大幅提高研究效率和成果转化速度。类似的合作机制,也为中国医学研究提供了更多“走出去”的机会。

数字化还为患者服务打开了新局面。例如,通过远程医疗和智能设备,边远地区的患者也能参与到高质量的临床试验中。这种技术的普及,不仅提升了患者参与的公平性,还能有效改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在讨论过程中,也有专家对临床数字化表示一些质疑。有专家认为,数据的标准化和隐私保护问题始终是行业关注的重点,如何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跨机构的数据共享与整合,是数字化进程中的重要挑战。此外,人才的匮乏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需要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但目前行业内对新技术的掌握程度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为此,有专家提出,行业需要加大培训力度,引进先进技术,并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开展技术创新。

本次学术研讨会不仅为与会者带来了前沿的技术分享,也为中国临床研究数字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是学术层面的思想碰撞,还是实践中的跨界合作,都显示出临床研究数字化的巨大潜力。

未来,随着更多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拓展,中国的临床研究数字化将迎来更多可能性。这一变革,不仅能够助力医学研究提速提效,也将为全球医疗服务模式的升级提供重要参考。“数字化是工具,创新是核心,合作是动力”,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临床研究的数字化蓝图能够早日绘就。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