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士清》新创赴陆发展宜慎选孵化器
伴随孵化器越来越多,创业者选择也更多,大陆的创业孵化器业已供过于求,偌大的新创空间处于闲置状态。当前不仅是孵化器在挑选创业者,创业者也在挑选孵化器,孵化器需求量下降,以及孵化器转型的问题甚嚣尘上。
由于大陆官方对新创的政策支持,孵化器经营者往往能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取得土地与物业,再加上额外的政策补贴,成本其实相当低,导致各方都想搭上新创风潮,成立孵化器也是一种创业指标。当然,大陆的孵化器经营核心究竟是营利或非营利性质一直备受争议,公营的孵化器很难发展出适当的激励机制,导致公营孵化器经营绩效不佳;民营的孵化器也因商业机制不健全,产生利益共享的缺陷,孵化器与创业者比较像房东与房客的关系,而非商业上的战略伙伴。
2015年李克强总理高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导致孵化器与加速器的盛行。大陆的新创浪潮也衍生出不少社会争议,笔者最早在媒体注意到「连续创业者」的贬抑称号,从2014年的O2O、2015年的P2P金融创新、2016年的共享经济、2017年的区块链、2018年的AI人工智慧等,嘲讽这些连续创业者每年都在所谓创业「风口」上跳入下一个「风口」。
连续创业者拿着各种集资挥霍来表演,给新创团队取一个适合风口的公司名称,频频争取上创业大赛,到处接受媒体采访,四处宣讲无数次改版的PPT,期待得到投资者的青睐。当然,除极少数真正获得投资的新创团队获得发展契机,大多数的连续创业者被舆论怂恿着进入下一个风口前,必须先找到驻扎的孵化器或加速器,这些不同的孵化器或加速器名称可能是:创业咖啡厅、创业培训中心、创业工厂等。
孵化器本身可以带有非营利的性质,但孵化器背后没有特定产业链的连结便要小心若入泥沼。台湾新创团队若要赴陆市场打拚,选对创业孵化器更显重要,勿只看创业孵化器的办公室租金活隐形福利,要检视这个孵化器,能否让您公司的产品及服务能够和当地市场接轨,并能提供完善的法律、会计、财税、市场等咨询机制做为支撑。
检视孵化器背后的管理团队是重要的判断标准,倘若该管理团队其实对新创辅导或募资专业一无所知,工作内容反而着重于物业管理和公共关系,便要小心谨慎。甚至某些孵化器广告令人会心一笑:拎包即可入驻、行政保洁全免、免费提供公司注册地等。新创团队入驻孵化器终究不是找快捷酒店,货比三家再选择适合您团队发展的孵化器入驻,至为关键。
好的孵化器可以让您上战场大展拳脚,不好的孵化器恐怕真让您无用武之地。真正在北京、上海、深圳、厦门一带落地的台湾新创团队,皆表示不要选择政府、国企、政党等国有性质支持的孵化器,初期入驻登记事宜样样都好,但倘若遇到真正商场实战,具有公部门色彩的孵化器,能提供新创团队上战场的武器却非常有限。笔者建议台湾的新创团队赴陆发展要有长远的战略规画,入驻当地市场的孵化器只是权宜之计,终究是要出来落地深根并建立商誉,客户发现公司注册地址仍在孵化器基地,会质疑您的公司是否还属于新创阶段,多少会影响彼此商业关系的信赖与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