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话当年/恶水上的大桥
▲《恶水上的大桥》专辑封面,葛芬柯被遮住了半张脸, 两人当时的关系可想而知。(取自网路)
文/朱锦华美国歌坛「大老」保罗赛门( Paul Simon)日前首度来台开演唱会,大批资深乐迷前往朝圣。尽管他们知道,他们想要重温往日的「沉默之声」(The Sound of Silcnce)是不完整的。因为当年他失去的另一半 「灵魂伴侣」,并没有来。这失去的一半,当然,就是亚特葛芬柯(Art Garfunkel)。
1970年1月,史上最杰出的二重唱「赛门与葛芬柯」( Simon & Garfunkel),发行了他们的第5张、也是最后一张专辑:《恶水上的大桥》(Bridge Over Troubled Water)。同名歌曲是摇乐史上不世出的经典。歌颂友谊的歌曲何止千百首。 但是除了《友谊万岁》 (Auld Lang Syne,或译《骊歌》)之外,大概没有第二首比它传唱更久、更远。
历史是一个嘲讽者。这首友谊之歌出来之时,却是这对从童年好友发展成无敌二重唱的分手之日。这可能都是《毕业生》(The Graduate)害的。
话说麦克尼柯斯导演、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电影《毕业生》空前成功,连带让为该片作曲、演唱的「赛门与葛芬柯」红遍全球。
艺术家向来共患难易、共富贵难。人红了,事情也开始变多变复杂。葛芬柯开始向往电影,接下来他参演了麦克尼可斯的新片《第22支队》(The Catch-22)。保罗赛门则丝几乎是「一脚踢」的包办了新专辑的筹备工作。演戏的工作结束后,葛芬柯才又跑回来录音,完成这张新专辑。
期间,双方有一大堆的意见不合,葛芬柯一度拒唱《恶水上的大桥》,还提出一大堆意见。多年后,保罗赛门接受《滚石》杂志访问时爆料说,他很后悔当年没有自己一个人唱。
尽管新专辑十分成功,但双方已有「无法化解的分歧」,加上葛芬柯真的很想演戏(接下来又去演了尼柯斯的《猎爱的人》),双方遂宣布「好聚好散」的分手。留下这首感动人心、坚固友情的经典(尽管这首歌的诉求对象,原本是保罗赛门之前邂逅的妻子佩姬)。
当初保罗赛门没有自己独唱,是正确的。葛芬柯高亢空灵的噪音,是《恶水上的大桥》最大的亮点(若如葛芬柯所建议的,保罗赛门自己用假声来唱 ,效果恐怕会大打折扣)。这是一首有福音歌曲风格的作品。歌者自喻为一道桥,让朋友走过失意,度一切苦厄。 词意哀愁中带着温暖。
歌的前半段,随着幽幽的钢琴声流泻,是葛芬柯一人的Solo。后半段愈来愈澎湃的弦乐、打击乐出来后,保罗赛门的和声才跟着浮现。严格来说,这首歌在唱的部分,荣耀是属于葛芬柯的,也是他演唱生涯的颠峰。
分手,对两人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葛芬柯经历过一段短暂的演戏生涯、发过几张个人、或跟别人(Amy Grant)合作的专辑,但多数成绩平平。保罗赛门拆伙后,跟民谣摇滚渐行渐远、乐风从爵士、福音、雷鬼转到世界音乐(销售成绩却直直落),直到《仙境》(Graceland)这张专辑才咸鱼翻生,功德圆满。
我相信,上周去听演唱会的乐迷,多数是冲着「赛门与葛芬柯」里的保罗赛门、而不是为了单飞后的保罗赛门而去的。但是,保罗赛门在这趟巡唱里主打的,仍然是「单飞后的保罗赛门」。所以,歹势,没有《恶水上的大桥》。
分手之后,两人断断续续有过几次合作,包括单曲My Little Ttown、What a Wonderful Wotld等。当然,最成功的,是1981年的纽约中央公园演唱会。距离专辑发行十年之后,葛芬柯的发线更高了。一些高音的部分,也唱不上去了;气氛多了几分沧桑感,歌还是好听的。但如果你是完美主义义,那就听专辑的录音版吧。英汉对照歌词看请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