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其明获"七一勋章":为祖国为人民创作是终身使命
(原标题:“七一勋章”获得者吕其明:为祖国为人民创作,是终身使命)
新京报7月1日报道 经中共中央批准,“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于6月29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次颁授“七一勋章”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交响乐作曲家吕其明和其他同志一同获得了“七一勋章”。作为一名有着76年党龄的老党员,多年来吕其明始终关心国家大事,坚持发光发热,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体验生活的创作传统,保持着高昂的激情和忘我的精神,用实际行动树立了一个大写的共产党人形象。即便已是91岁高龄,仍笔耕不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
吕其明曾说,“我只是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践行着我的入党誓言和承诺,传承着我的红色基因。”
如今获得“七一勋章”后,吕其明在接受新京报记者的采访时表示,作为一名老战士,一名电影工作者,“我要感恩党对我的培育,感谢党给我崇高的荣誉。虽已是鲐背之年,但我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继续创作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新时代的音乐作品,把党和人民赋予我的职责和使命毫无保留地回报给党和人民。”
A 被音乐家贺绿汀一句话点醒梦想
吕其明有一句座右铭:为祖国、为人民创作,绝不是一句过时的口号,而是终身的崇高天职和神圣使命。
从孩提时期步入革命文艺队伍,到年近期颐端坐在交响乐的艺术殿堂,经过近80年的奋斗,吕其明用兢兢业业的勤恳,走出了一个中国音乐人的康庄大道。
吕其明1930年出生,1940年参加新四军,父亲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带着全家人参加了革命。仅仅近十年的光阴,他就从一个孩童成长为有理想、有信念的革命青年。15岁时,他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为了战争年代为数不多的青年共产党员;17岁时,已经是“老兵”的他,带着一个营的新兵上前线。
那个残酷的战争年代,也让吕其明对音乐产生了喜爱。他记得在1942年的春夏之交,音乐家贺绿汀从上海到淮南抗日根据地展开音乐指导工作。一个皓月当空的晚上,伴着贺绿汀的小提琴声,吕其明似乎受到了感召,他觉得音乐是世界上最美,最能让人感动的东西。贺绿汀劝说,“让你父亲想办法给你买一把小提琴吧,你现在12岁,正是拉琴的时候,好好学。”
在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哪里有条件去买小提琴?尽管买不到,但这句话却让吕其明深受感动,他也从那时开始对小提琴有了“相思梦”。至今,他都记得,自己的第一把小提琴,是在调到华东军区文工团后分配给他的,等了整整五年,“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战时岁月,吕其明一直想方设法与音乐创作接近,他坚定了两条信念,一是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二是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他将这种想法渗入自己的血液,让这种信念不断生根发芽。新中国成立后,吕其明依依不舍地脱下了深爱的军装,转业到陌生却充满新奇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初为小提琴手的他,虽然每天演奏着别人的曲子,却暗自立下决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成为作曲,创作出好的音乐作品。
上世纪50年代,吕其明被单位保送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实现了音乐路上的一大跨越,参军经历的生活体验,小提琴手的演奏基础,为电影写音乐的动力,在这一刻得到了完美的融合。他几乎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钻研音乐理论和中外音乐作品上。毕业后,吕其明任上影厂作曲、音乐创作室主任,将他的满腔热情化为了一曲曲动人的旋律。
B 临危受命仅用一周写出《红旗颂》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一首诞生于半个多世纪前的音乐作品至今仍在广为传唱,它的魅力到底来自哪里?
1956年,吕其明获邀为电影《铁道游击队》作曲,多年采风而来的素材,经过消化吸收成为吕其明创作的源泉,通过对现实中游击队员的了解,他没有在现有的山东民歌上进行修改,而是坚持原创。于是,一首《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随着影片的上映,欢悦了大地,滋润了几代人的心田。
创作中的吕其明。受访者供图
即使现今一个甲子过去,《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仍是人们常常唱起的心爱的歌。正如作曲家吕其明的切身感受:越是根植于民族土壤的作品,越有艺术的生命力,这首歌也让吕其明声名大噪。但他始终保持着警醒的态度,知道自己并非科班出身,继续攻读音乐创作。此后,吕其明又为上影厂的重点影片《红日》谱曲,该片场面宏伟,情节紧张,扣人心弦。吕其明看了分镜头剧本后,很想加一首女声独唱,以抒发解放后的人民群众热爱家乡、热爱解放军的决心和情怀,于是由吕其明作曲的《谁不说俺家乡好》(合作)应运而生。
《红旗颂》则是吕其明1965年时的一个奉命之作,是为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会而创作的。它以开国大典为背景,描绘了天安门上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时雄伟庄严的情景。当时,上海音乐家协会党组召开会议,各单位上报的作品一一过堂。一轮初选后,大家一致认为“歌颂党、祖国、人民、人民军队的作品需要加强,应该要有一部高质量的音乐作品”。指挥家黄贻钧为曲子一锤定音为《红旗颂》。在场的老前辈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少壮派”——吕其明。5月就要演出,容不得吕其明有半点儿犹豫。决心背水一战的他随即闭门在家潜心创作。经过认真酝酿,吕其明首先定下《红旗颂》的关键点:必须以新中国开国大典为历史背景,歌颂红旗,歌颂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峥嵘岁月,红旗下长大的吕其明,知道红旗是革命的象征,胜利的象征。战争年代的艰苦卓绝在他的脑海中,像电影一样一帧帧闪过,伴随着兴奋与紧张,仅仅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吕其明就创作出了经典名曲《红旗颂》。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歌颂红旗为主题的器乐作品,也是迄今中国音乐舞台演奏率最高、媒体播放次数最多的音乐作品之一。自此,吕其明,也成为中国红色音乐经典中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用饱含激情的音符,写下一首首传唱大江南北的名曲。
C 没有党就没有他,会用一生报党恩
似乎没有语言能够准确概括吕其明对艺术创作的认真程度,他把电影作曲、音乐创作看作是庄严的事业,勤于苦学,精于思考,敢于探索。吕其明说:“唯有从心里流淌出来的音乐才感动人心;只有扎根土壤的作品,才有生命力。《红旗颂》之所以能够被那么多人喜欢,只因为我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情感,与人民对党、对祖国的感情在乐曲中交汇和共鸣。”
吕其明把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创作,当做一生的事业。受访者供图
即使人们已经将其称为传世经典,但吕其明也不会因为现状而满足,在《红旗颂》诞生的50多年时间里,他对其进行了多次修改。“不断地修改是因为当初写这个作品时自己的功力还不太够,没有达到‘一锤定音’。另外,时间太紧急,有些地方不够细致。但因为公演以后这首作品被广为流传,我也不太方便将其进行较大的改动。”于是吕其明对《红旗颂》进行了循序渐进的修改,争取让它达到完美。
2019年,《红旗颂》总谱终成定稿,这一年的5月26日,也是吕其明的90岁(虚岁)生日。他说:“我将自己的人生与共和国70年一起写成了歌。这是我送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礼物,祝愿我的祖国永远繁荣富强。”
如今,离休后的吕其明,低调、朴素,依旧忙于创作。有人曾跟吕其明说,仅就《红旗颂》这一个作品,如果按照著作权法收费的话,他就是千万,甚至亿万富翁了。他却淡淡地回了一句:“我没有,也不会。国家给我的退休工资足够用了,我不买房子、不买地,也没有高消费,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我现在活得很快乐、很轻松,生活得很自在,也同时享受着人民对我作品的爱。”吕其明一生坚守在党旗下的誓言,无论何时,始终表里如一、襟怀坦荡,信守“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入党誓言。他经常说:“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今天,我要用一生报党恩。”
对话
新京报:获得七一勋章,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吕其明:获颁勋章后,我深深感受到这既是崇高的荣誉,也是一种更大的责任。
新京报:党员的精神是怎样伴你前行的?
吕其明:我始终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今后的我还是我,仍然是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老党员。
新京报:你对事业一直有精益求精的坚持,之后还想完成哪些工作?
吕其明:我会继续为党、为人民创作,讴歌伟大的新时代。
新京报:请给年轻一代的党员一些寄语。
吕其明:希望青年们传承老一辈的革命精神,永远听党话、永远跟党走,这样一定能取得更大成就。
【身边人说】
吕其明做事态度极为认真,与吕老有过多次合作的主持人曹可凡感受最深。他告诉新京报记者,每逢在台上讲话,吕老必定事先拟好文稿,从来不会敷衍了事。记得有次参加文化盛会,邀请了数位艺术家上台作简短采访,每人一个问题。其他嘉宾均三言两语,但吕老沿袭其一贯认真的作风,拿出事先预备的文稿讲了起来,眼看时间大大超过预案,现场导演也在一旁做起“截断”手势。无奈之下,曹可凡只得打断其发言。
曹可凡与吕其明。曹可凡供图
“从吕老的眼神中,可以感受到他的惊愕与不满,但对我而言,也的确是无奈之举,事后也不知如何向吕先生解释”。原以为时间会冲淡一切,没想到,时隔二十多年,当吕老提笔为《可凡倾听淡云微雨》作序时,竟旧事重提,并细致描述当年台上的感受“我好不尴尬地愣在那里,但我比较冷静理智,心里并没有乱。过后我想,主持人应该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勇气。从这点来说,这小子还行。为此事,我并没有生他的气,相反要予以点赞”,曹可凡说,“吕老的宽容、豁达,由此可见一斑”。
个人简介
吕其明。受访者供图
吕其明 1930年5月生人,受曾任皖中根据地行署主任的父亲吕惠生影响,吕其明10岁随父参加革命,15岁入党,19岁随部队进驻上海,转业到上海电影制片厂,最初担任小提琴演奏员,后任电影作曲。
数十载从艺路上,吕其明谱写了无数经典乐章,先后为《铁道游击队》《焦裕禄》《雷雨》等200多部(集)影视作品作曲,创作了《红旗颂》《使命》等十余部大中型交响乐作品,300多首歌曲,其创作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等歌曲也被广为传唱。
吕其明最为著名的作品《红旗颂》,是在其35岁那年创作的,以诗性的音乐描绘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情景。如今,凡五星红旗飘扬之处就有这支乐曲响起,那雄浑壮丽的旋律已激荡半个多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