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游茶乡「初乡茶间」用旅行看见幸福

初乡茶间安排民众及游客贴近茶乡产业文化,赋予茶叶更深而立体的风貌。(图/初乡茶间提供)

鹿谷新乡初乡社区是冻顶乌龙茶叶发源地产区,因农民的种植管理区域改变,社区已闲置许多的茶间,而兴趣押花的朱怡甄与南开科技大学,进行工艺与资讯的结合计划,因缘际会下产生一连串的美丽火花,使李光曜与朱怡甄夫妇返乡营造家乡环境,更努力推展茶乡文化体验,与教育部计划的智慧科技与产业创新跨校教学联盟、社团法人南投县休憩农园产业促进会、南开科技大学民生学院数位生活创意系、台中教育大学及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中区产业服务处的多年努力下,将杂乱的环境改善,闲置的茶间整理营造成「初乡茶间」。

社团法人南投县休憩农园产业促进会理事长朱怡甄说,一个茶庄门外妇,靠自己的力量重整茶间谈何容易,自然无法与分工精细的茶叶市场竞争,加上「初乡茶间」偏离主要交通要道,想要吸引目光,只有重新定义茶叶与人之间的关系,赋予茶叶更深的感情,观光客才会主动前来,因此将自己兴趣的押花创作与茶相结合「书签」「母亲卡」「幸福茶树」「押花茶罐」等手做体验,与社区妈妈一同特别准备的「采茶餐」,餐食的特色「新鲜、当地」,所有食材均当日当地现采,有香甜的地瓜饭还有鲜美的山菜时蔬,不仅可口,在视觉上也有非常多元、鲜艳的感受。

从采茶、采茶饭、揉茶、焙茶....,有志于推广茶乡文化的地方人士,打造重新定义茶叶与人关系的各式体验。(图/初乡茶间提供)

因应而成的茶乡小旅行,能安排民众游客更贴近社区产业文化与茶,采茶、采茶饭、揉茶、焙茶、押花茶罐、茶与音乐飨宴、评鉴茶等等,重新定义茶叶与人之间的关系,赋予茶叶更深的感情,「初乡茶间」旁的李宅三合院与轻便车(五分车)园区,这两三年成为南开科大与台中教育大学学生的实习场域,借由南开科大学生的场域实习,从油漆墙壁到重新摆放内装,实习生的创意赋与茶间全新的生命,台中教育大学学生亦设计出茶乡游程体验APP与初乡茶间名片等,给学生能依其专长协助地方,有更务实的效益。

初乡茶间的茶艺老师,细心讲解鹿谷茶的历史,也简单的传授泡好茶的方法,游客可以一边品尝茶艺师泡的精致好茶,一边感受茶汤的温润。(图/初乡茶间提供)

在三合院的广场上也同步准备着茶席,每张茶桌都有专业的泡茶师在等候玩家们,待大家用餐完毕,便可三五一桌、围坐在星空下,佐着轻轻的蝉鸣蛙叫和微风,专属智活玩家的竹口笛音乐会就要开始,让茶香与乐音交织于宴会中一起呈现,首先由茶艺老师讲解了鹿谷茶的发展历史,也简单的传授泡好茶的方法,同时可以品尝到茶艺师泡出的精致好茶,一边感受茶汤的温润,同时聆听悠扬欢乐的乐音。

郑瑞贤老师精通20余种中外乐器,出生于音乐世家更热爱音乐,他为与纽西兰音乐交流希望呈现台湾特色,而专研的竹口笛亦获得专利,竹口笛更是与在地产业紧密结合,这个造型精小的乐器音域能扩展至十三音,搭配老师特别编曲的配乐,竹口笛的演出就丰富且精彩了。

「初乡茶间」附设生态园区约有2公顷,种有台湾原生植物牛樟、凤凰山茶花、桃实百日青、兰屿月橘、青刚栎等200多种珍贵植物,有挂解说牌,透过手机扫描也能显示,或预约带领游客参观园区,介绍原生植物、自然农法、有机栽培等,戴斗笠穿采茶衣上工采茶,体验手采茶一心两叶撇步,大家直呼有趣,回到茶间传授茶叶冲泡技巧并冲泡四季春、高山茶、乌龙茶、贵妃茶及红茶茶汤,供游客品茗,辨认鹿谷五种特色茶汤滋味,了解好茶是茶农辛苦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