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观点》钱峰:受害者、优越者等四种心态 影响印度对中政策
名家观点》钱峰:四种心态影响印度对中政策。(视觉中国)
北京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钱峰15日在大陆《环球时报》撰文指出,近年来,中印关系面临众所周知的一些困难,印度政府对中政策也充满纠结,呈现出一种「防范警惕」之下的「有限合作」,从中折射出长期以来印度国内影响其政府对中政策的四种复杂心态。
首先,「受害者」心态。中印边境问题是昔日英国殖民者留下的产物。加勒万河谷冲突究竟谁越线在先、违约在先、动手在先,责任清清楚楚。但两年多来,印度政要、媒体但凡在国际场合谈及中印关系,都会摆出「受害者」模样,将冲突及此后对峙的起因归咎于中国。
这种心态已经深埋在部分印度人心中长达60年。1962年边境冲突的失利对一些印度菁英和大众心理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比2020年与1962年之后的做法,对内纵容民族主义情绪泛滥,对外塑造对手「好战」形象,印度一些强硬势力的政治操作可谓同出一辙。这都加剧了中印边界争端的复杂性、解决问题的长期性和中印关系发展的曲折性,也增加了两国关系走出低谷的不确定性。
第二,「优越者」心态。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伴随而来的艺术、天文、历法、数学等影响了中国文化两千年,印度人「文化馈赠者」的优越感在双边交往中不时显现。21世纪后,在西方主导的国际语境下,「擡印抑华」「妖魔化」中国的声音不时出现。俄乌冲突以来,美西方政客和舆论将中俄深度捆绑,试图塑造「民主对专制」的对决。而印度全盘继承英国留下的议会制度,「最大民主国家」和「民主模范生」的人设更受西方追捧,加之瑜伽风靡全球,宝莱坞影响广泛,大国外交左右逢源,周边鲜有强国环伺,让新德里一些政治菁英认为其国际形象、地缘环境、软实力均优于中国。近来,随着印度GDP超越昔日宗主国英国,跃居世界第五,人口红利显现,属于印度的「高光时刻」似已到来。
第三,「追赶者」心态。印度菁英承认中国综合国力已远超印度至少15年;反思的是拉吉夫·甘地访中之时,与印度经济总量相当的中国,为什么现如今已是5倍于己的体量。
近年来,印度开始推行「印度制造」「自力更生运动」「产业替代」等经济政策,其核心都是在制造业领域借鉴、追赶中国并最终实现「中国产业替代」。其具体设想是:第一阶段让「印度制造」取代「中国制造」,第二阶段用「印度资本」取代「中国资本」,第三阶段以「美西方+印度」产业合作模式取代「美西方+中国」的产业合作模式。
第四,「投机者」心态。印度一向善于在大国之间寻求战略平衡,以期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2020年后,中印关系因边境冲突和军事对峙一路走低,随之而来的则是印美关系迅速升温。印美两国在战略上不断走近,不仅让「四方安全对话」闪电般地跨越至领导人峰会的最高层面,而且美国为围堵中国打造的「印太经济框架」等诸多地区倡议,印度大都予以一定程度的积极回应。在美国不断打压中国企业,渲染对中「脱钩」之时,印度也有遥相呼应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