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等待“一视同仁”
10月的最后两天,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按期举行。
针对房地产,最受关注的一句是: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这句话,一年前央行和银保监会提出“金融16条”的时候,也出现过。当时的表述是:对国有、民营等各类房地产企业一视同仁。
但提出一年,落地数额甚少。有统计,“第二支箭”政策自去年扩容以来,已支持13家民营房企发行318.18亿元债务融资工具。
平均每家不到24.5亿元。
病结在于,金融机构不敢冒险,而监管机构也不能强制。
这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后,央行在11月2日,开会学习大会精神,在传出的通稿里,这句话被做了点小改动,变成了“有效满足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
“一视同仁”四个字,被删掉了。
这“真实性”吓坏了一众业内人,毕竟这四个字,涵义极大。不少媒体发文呼吁:这句话很重要,不能遗漏!
今天上午,事情出现了反转——在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央行行长潘功胜在发言中,又把“一视同仁”拾回来了。
同时,昨天晚间,有消息称,近期“第二支箭”将支持新城控股、美的置业、卓越商管等民营房地产企业发行债券融资,其中部分项目募集资金将用于保交楼、偿还境外债务、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城市更新项目。
此外,还有龙湖、金辉、华宇、新希望地产等多家民营房企债券发行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
虽然目前,几家都还没有具体的融资金额披露。但惊险反转,外加时隔一年又发“第二支箭”,就是希望。
尤其是一些已经排队等待许久的企业。
10月31日,大会刚结束后的珍贵窗口期,万达商管一笔35.01亿元ABS项目状态更新至“已反馈”。
这是万达年内申请的三笔ABS项目里,唯一仍存活的。
对眼下兑付压力与对赌到期压力双重buff叠加的万达来说,能不能通过,背后的导向意义很重要。
今年以来,大连万达商管的融资之路走得一直不顺利。
2月申请的一笔规模为60亿元的小公募债券,6月底被证监会通知为中止状态。
另外,年内申请的三笔规模总计达73.97亿元的ABS项目,已有2笔处于终止状态。只剩一笔一周前刚显示“已反馈”。
根据万达商管半年财报,截至6月底,万达商管一年内需要偿还的有息负债(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已经达到约287亿元。而万达商管当时对应在手的货币资金,仅约160.15亿元。已经是无法覆盖状态。
为了筹措资金偿债,众多万达广场、金融牌照、盈方体育、万达电影股权等,已经都被摆上了货架,但还是不够填补缺口。
据说,王健林最近在各种奔走,为10月、11月到期的美元贷款的摊销款,争取展期支付。
其中有一笔初始规模5亿美元、2024年11月到期的有抵押贷款,万达正与债权人协商,希望在11月8日面临1.5亿美元摊销款到期时,仅支付其中10%,剩余90%将在贷款最终到期时支付。
11月12日,大连万达商管还有一笔余额3000万元的境内中期票据到期;2024年1月29日到期的一笔美元债代偿金额为6亿美元。
如果无法被“一视同仁”,那将是又一次至暗时刻。
最大的压力,还来自于上市对赌已经要到deadline了。
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院长刘纪鹏在年中,万达与万科因长春合作项目发生纷争时,曾公开表示:
“珠海万达商管在两年多以前,以每股25元的Pre-IPO价格筹集了380亿元,战投中仅新加坡PAG一家就180亿,如果到今年12月份珠海万达商管上不了市,按照对赌协议,万达不但要赎回380亿,还要支付12%的利息。”
超400亿的股权回购款,对已经现金流窘迫的万达来说,基本就是压垮性的致命伤害。
所以,王健林也急着在为完不成的对赌协议谋划后路——商讨向投资者提供补偿以避免触发回购。
回溯看来,这已经是老王的第三次对赌。
一开始,是赌“回A”——万达商业私有化的价格,以比最后交易日收盘价溢价约44.5%。“壕气”的背后,其实是借助了中国平安、杉杉控股等外部投资人。
于是,当时万达和外部投资人签订了一份对赌协议,约定万达商业要在2018年8月底前,登陆A股市场。若未实现,万达将要支付400亿港币进行股权回购,还要向海外及境内投资者分别支付12%和10%的利息。
后来,2018年,万达又引入腾讯、苏宁、京东、融创作为战略投资者,四大投资方以340亿元人民币收购了珠海万达商管约14%的私有化股份,覆盖了上述回A的对赌协议。新签订协议约定:万达商业需要在2023年10月31日前上市。
2021年3月,眼看回A无望,万达商业撤回了已经启动6年的A股上市申请,转战港股。
当年夏天,万达向碧桂园物业、中信资本、蚂蚁、腾讯等机构投资人转让股份,同时,又有了新的业绩和IPO对赌协议——若投资者持有的股份未能在2023年12月底前转换为上市股份,投资者可要求回购。
同年10月,“珠海万达商管”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而后,万达就开启了“递交招股书-失效-重新递交招股书-失效”的循环。从2021年10月21日首度递交,到2023年6月28日第四次递交,都还未打破这个循环。
这莫比乌斯环背后原因,除了监管从严,还有大环境降温,导致市场估值不达预期,企业上市意愿下降。
据悉,9月初,万达在香港进行了一次询价路演,路演获多家投资机构参与,其中有两间外资机构表明,若价格合适,可作基石投资。
猜测最终的结果,是价格并未达到万达的心理预期,所以才考虑延缓上市,明年再进行IPO。
当然,这最后的53天里,万达若能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且在市场条件转好有利的情况下,仍有可能今年年底前上市。
但这概率,且行且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