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糧署:水稻轉作有助於供需平衡 才能嘉惠農民
有立委参选人建议政府提高公粮收购价与量,农粮署表示,民国100年提高过价格,加剧生产过剩问题,110年起鼓励转作杂粮,减少耕作面积有助供需平衡、提振民间收购,才能嘉惠农民。
农业部农粮署发布新闻指出,对于有立委参选人建议提高公粮收购价每公斤新台币3元或6元,以及增加收购量;实则民众饮食西化,稻米供过于求、生产过剩,应调整产业结构促成供需平衡,才能嘉惠农民。
农粮署举例,100年曾提高公粮收购价,加上其他措施,水稻是国内相对有收益保障的作物,导致耕作面积增加,加剧生产过剩、谷贱伤农问题;因此110年起推动「基期年农地稻作四选三」措施,辅导农民在2年4期作中,择1期作转作水稻以外作物或休耕,且转作旱作杂粮可获绿色环境给付,促进进口替代作物增产。
农粮署统计,111、112年水稻生产面积已经减少3、4万公顷,促进供需平衡,111至112年产地湿稻谷价格均维持在每百台斤1000元以上,112年第2期作云林县并出现每百台斤1300元的民间收购价,换算为干谷价格已超过公粮计划收购价每公斤26元,为历年最高,证实稻米供需平衡,才有助于提振产地谷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