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王金平的「一中同表」成两岸共识
(图/本报系资料照)
1992年两岸通过书信往来达成两项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与「谋求国家统一」,也就是「两个同表」。然而,对于「一个中国的内涵」,双方未能达成共识,导致各自表述,形成「一中各表」的局面。正因如此,两岸内战状态无法正式结束,敌对状态无法转向和平,仅能维持民间交流。
只有在「一中内涵」达成共识基础上,两岸和平才有可能,这是对两岸关系最基本的认识。「一中内涵」涉及两岸主权与治权的定位,各党派有不同看法。日前,立法院前院长王金平提出「两岸治权互不隶属,主权同而不分」主张,这是他对「一个中国内涵」的解释,也是他的「一中同表」内涵。他期望两岸能基于此形成共识,为两岸和平铺路。
我十分欣慰看到王院长提出两岸和平论述中最核心的「一中内涵」。更令人高兴的是,近30年后,终于有台湾重量级政治人物提出与我相似的主张。早在1990年代,我便著书立论,认为若要根本改善两岸关系,首先应就「一中内涵」展开协商。我当时提出的政治定位为「分治不分裂」,即两岸治权因互不隶属而分立,但主权因各自宪法宣示范围重叠而未分裂。
具体来说,目前两岸的法理现状是:在包括大陆与台湾的「整个中国」这块土地上,存在着两个政权——中华民国政权(台北政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北京政权)。这两个政权的宪法均宣示拥有整个中国的主权,因此主权是重叠的,但各自在其统治范围内拥有完整的治权。因此,「分治不分裂」是一个法理与政治的「事实描述」,而非学术理论或特殊观点。
可惜的是,过去30多年,两岸主要政党始终不愿正视这一事实,使我的主张反而成为「异类的看法」。民进党主张两岸主权互不隶属,两岸为「外国关系」,这种立场违背《中华民国宪法》,是分离主义的违宪主张。国民党则接受两岸各有治权的事实,但在主权上仅承认「一个中国就是中华民国」,完全忽视北京政权的主权主张及其在联合国代表「整个中国」的事实。至于北京的立场则类似国民党,认为「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仅在两岸交流时默认台北政权的治权。
这些年来民进党的分离主义立场愈加强硬,在「文化台独」与「去中国化」上取得不少成果,并巧妙以「中华民国独立」取代「台湾独立」。北京的态度因此也日趋强硬。国民党则步步退缩,对「九二共识」态度模糊,甚至避而不谈。遗憾的是,国民党中央领导层竟指责我的主张是「红统」,甚至认为会「亡党」。
王金平院长认识到,唯有在主权与治权的核心问题上达成共识,和平才有可能,否则和平将只是空谈。他提出的「治权互不隶属,主权同而不分」便是对「一中内涵」的诠释。我期待此主张能成为两岸的政治共识,为和平奠定法理基础。
若要在「一中内涵」上达成共识,必须通过一份协议完成。这份协议就是自2005年「连胡会」以来倡议的「和平协议」。在民进党执政期间,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几无可能,但作为最大在野党的国民党应有勇气与责任,为两岸和平创造条件。我一再主张,国民党应推动与北京签署「和平备忘录」,未来若重新执政,再将其升级为正式协议。
和平不是口号,而需要勇气与智慧。我已形成包括「一中三宪、两岸和合」在内的完整两岸和合论述与方法论,期待能与王院长共同切磋,为国民党与台湾寻求出路,为两岸构建和合的未来而奉献。(作者为孙文学校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