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切不影响病情、可移除 病人脱离呼吸衰竭也可说话
▲苏英杰医师指出,长期卧床的病人之所以需要气切,是因为气切能让他们更舒适、更容易照顾,因维持生命系统的插管是十分不舒服的,而且放久会伤害声带,影响说话功能。(图/记者林悦摄)
奇美医学中心胸腔外科医师苏英杰指出,要不要「气切」每天都在加护病房上演,或许是因为在某些民众的就医经验中,看到躺在加护病房、慢性照护病房长期照顾的病人中,有相当比例的病人都带着气切,使用呼吸器维生,进而让民众将气切与长期卧床的印象联想在一起,成为了一个倒果为因的既成印象,气切做了就一辈子都拿不掉,躺在床上,这是错误的迷思!
苏英杰医师举案例说,一名年青男子骑车贪快发生车祸,脑内出血,意识不清楚,插管住在加护病房一星期,虽然生命迹象稳定,但意识仍迷迷糊糊,看来短期内不会清醒,妈妈来探视总是以泪洗面,医师建议家属做气切,平日一语不发的爸爸闻言马上跳起来,「做气切不就变废人了吗?听说气切一辈子都拿不掉,不要气切!」经过他的沟通说明,家属同意做气切。
苏英杰医师指出,长期卧床的病人之所以需要气切,是因为气切能让他们更舒适、更容易照顾,因维持生命系统的插管是十分不舒服的,而且放久会伤害声带,影响说话功能。长期卧床的病人另有病因的,气切并不会造成病人病况的任何变化,更遑论造成病人长期卧床。
▲气切是用来替代插管的管路,从颈部皮肤另做一切口,直接将气切管插入气管,气切管的功能其实跟口咽插管的功能一模一样。(图/记者林悦摄)
那气切到底是甚么呢?气切是用来替代口咽式气管内管(就是民众比较熟悉的插管)的管路,从颈部皮肤另做一切口,直接将气切管插入气管,气切管的功能其实跟口咽插管的功能一模一样。虽然多了个颈部的伤口,但在手术后的一个星期内,颈部伤口的疼痛就会消失,事实上比口咽插管要来得舒服许多。
口咽插管,是经由口腔插入一个约略珍奶吸管这么粗的一个人工管路,用来维持呼吸道使用。我们都知道咽喉是非常敏感的区域,平常喝口水,呛到就会咳个半天了,这么粗大的一支人工管路就经由咽喉插进气管里,有多么不舒服光用想的都觉得难过。
除了刺激难过之外,口咽插管要进入气管时会经过声带,声带是我们赖以发声的结构,这么粗大的一个人工管路经过声带,并且插管的时间有多久,压迫声带的时间就有多久。时间只要久了,声带以及驱动声带的肌肉必然受损,一旦声带受损,轻则声音变沙哑、喝水容易呛到。严重则会造成声带完全麻痹,一旦声带完全麻痹,那真的是一辈子都无法脱离人工管路了,最好的选择也只有做气切提高脱离呼吸器的机会。
若要说有些病人做了气切就得要使用一辈子的原因,倒真的不是因为做了气切引起的,反而有许多是由于太晚做气切,导致声带已经完全麻痹所造成的,可说是得不偿失。关于何时是做气切的适当时机,Tonkin与Harrison教授在1966年所做的研究就证实,长期口咽插管,声带受到永久性损伤的机会达到13%。虽然目前并未有全球一致的治疗准则,但多数的治疗指引都认为,对于短期内无法脱离呼吸器的病人,1星期建议做气切手术来保护声带是明智的决定。
由于台湾民情还无法接受非常早期的气切手术介入,奇美医学中心医疗团队的建议是, 短期内无法脱离呼吸器的病人,1至2星期间建议做气切,但如果是脑伤或其他确定长期依赖呼吸器的病人,插管1星期就建议做气切。
苏英杰医师说,除了气切相较于口咽插管的舒适性,另一件民众很在意的事情是气切能不能移除? 其实气切是可以移除的,只是民众不常见到这种状况,所以才会有气切做了就是一辈子的这种误解。其实在原发造成呼吸衰竭的疾病治疗好,病人呼吸衰竭情形解除,并且恢复到能够自行咳痰之后,气切管路就可以移除。
气切管一旦移除之后,气切伤口会自行愈合,一般会于5-7天内完全闭合,若未自行闭合,往往是由于气切使用时间很久,表皮已经向内生长并与气管内皮接合在一起,此时可以做手术闭合伤口。
民众常常有的另外一个疑问是「做了气切就没办法说话了? 」,事实上这完全也是一个误解,正确的陈述是「呼吸衰竭使用呼吸器的时候没有办法说话」,不论是口咽插管或气切,在使用呼吸器的时候,由于管路前端的气球都要充气,以避免呼吸道内部空气的散失,所以不会有气流通过声带,自然也不会发出声音。并且口咽插管一直顶着声带,声带也绝不可能震动发出声音。
但,只要病人做了气切并能脱离呼吸器,可以实现自主呼吸,就有机会能够说话。而且,不只能说话,只要病人声带没有坏掉,不会呛到,病人即使带着气切,也能够从嘴巴吃东西,过上接近平常人的生活。
苏英杰医师强调,总结来说:气切只是气管插管的一种替代管路,不影响病情;只要病人不再需要气切,气切可以移除;气切病人一旦脱离呼吸衰竭,可以说话;气切病人有机会可以从嘴巴吃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