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舰国造量产预算 朝野该如何解套

(图/台船提供)

立院外交国防委员会已于12月9日完成114年度国防部预算初审,备受瞩目的「潜舰国造—第3阶段后续舰筹建」首年编列的近20亿预算,经表决后通过民进党委员所拟之主决议,预算全数照列,但需等原型舰通过海上测试后才能动支。

平心而论,行政部门主张需一次编列14年、总金额约2840亿的后续7艘量产预算,所持理由十分牵强;而在野党立委分阶段编列「潜舰国造量产预算」之主张,亦可能在不大幅延宕期程、不明显增加风险的情况下,兼顾预算编列的精确度。

建议行政部门先释出善意,同意将「潜舰国造量产预算」修改为分三阶段编列;在野党则同意不大幅删减114年的预算,让首批2艘的建造能有更多的除错空间,以便替后续的第二批、第三批量产计划,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国军有4艘潜舰,但扣掉服役达80年,只能勉强担任训练任务的海狮号与海豹号后,仅有2艘具作战能力。国军之所以想再筹获至少8艘,是以战时国军为对抗共军的「联合封锁作战」,所需掌控、较重要的伏击区数量为基准,再计算每一伏击区所需的潜舰兵力常数、任务所需时间、往返伏击区所需时间、整补时期、妥善率与现有潜舰兵力等因素,计算出至少要再增加8艘潜舰、使可作战潜舰达到10艘。

首先,是中共海军在台湾周边常态性部署的水面军舰数量,已从2022年8月裴洛西访台后的平均每天4艘,增加为自今年2月以来的平均每天7至8艘,有时甚至超过14艘。这意味着一旦北京下达指令,已经有更多的中共军舰,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抵达指定战术位置,开始执行切断台湾对外海空交通的任务。

另外,中共的第三艘航舰「福建号」,可能在2026年开始投入战备,使中共将有3支航舰战斗群可供调遣;届时共军不排除会在台湾东面的西太平洋,常态性部署1支航舰战斗群,随时处在可立即切断台湾对外海空交通,与对国军海空军在西太平洋与台湾东部陆地之战力保存区,进行远距精准打击的位置。

这些发展不仅大幅压缩国军潜舰往返伏击区所需时间,也使国军最好能在更多的伏击区常态性地部署潜舰,例如战时共军航舰战斗群的战术位置等。因此,国军若无法增加可作战潜舰的数量,日后在应付共军的「联合封锁作战」与「联合火力打击作战」时,会越来越捉襟见肘。

目前后续7艘潜舰的构型根本还没确定,且量产型潜舰的第二批(3艘)与第三批(2艘),由于预计会安装消音瓦,并更换新型、能让潜舰在水下潜航更久的电池系统,使第二、三批潜舰在构型及部分零组件、甚至子系统上,会与第一批(2艘)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实际向国外采购时,还是必须分批下单,不可能在第一年预算通过后,就可进行后续7艘所需关键零组件的采购作业。

其次负责造舰的台船公司,真的与外国供应商一次签完全部7艘所需关键零组件的采购合约;但只要是涉及敏感、遭列管的品项与技术,还是要在实际出口时,取得出口国政府的输出许可。而这些输出许可都有期限,绝无可能一次发给效期长达10年的输出许可;例如2017年喧腾一时、后来以失败告终的海军委托庆富造船公司国造猎雷舰的采购案中,美国政府对猎雷舰战斗系统所核发之输出许可的期限,就只有4年。

潜舰国造,是前立委林郁方于2002年时首度在立法院提出,马英九政府任内完成建造规划与关键装备的商源分析后,于2015年向立法院送出约30亿的「合约设计」预算案;2016年政党轮替后,蔡英文政府则在对原案进行修改后,开始大力推动。在经过23年的漫长等待后,潜舰国造如今来到了关键的十字路口,希望朝野都能释出善意,让本案可以在兼顾防卫作战需求、缩短筹获时间、降低全案风险,与预算编列精确性的情况下,继续向前推动。(作者为淡江大学整合战略与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