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佛像遭"毁容式"修复 浓艳画风不堪入目

近日,网友@许鑫NixUx在某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组对比图,反映了四川安岳石窟佛像被重绘的情况。该网友指出,安岳地区的石窟佛造像大多建于唐宋两朝,现在却被当地文物部门“修旧如新”,古朴、浑厚的佛造像被刷上了一层彩漆,姹紫嫣红。佛像原本的造型、发饰、衣品纹络及庄严感也荡然无存,被网友称为“毁容式修复”、“农家乐审美”。

文章一经发出,随即在网上引发热议。不少网友对此情况深表痛心,纷纷在网上留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随着事态不断扩大,有媒体根据发布该组照片网友所提供的线索,联系到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安岳当地人士了解情况。该人士透露,据其向文物局求证,该尊摩崖造像的修复确实发生在安岳县,具体地点为峰门寺,现属省级文物。但该造像遭“彩妆”一事并不发生于最近,而是发生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该文物还未登记为省级文物。据该人士核实,“彩妆”是上世纪90年代当地老百姓的自发行为,当时文管所长得知相关消息后,立马带人阻止,所以只有几尊佛像上了彩。

安岳县文物管理局8月5日下午对此事进行了回应,工作人员表示:网友曝光的这尊摩崖造像位于安岳县峰门寺,而峰门寺位于安岳县高升乡云光村,相关造像开凿于南宋,现存摩崖造像3龛23尊,于1988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该造像题记来看,该造像历史上经过了多次重绘和培修。1951年土改时期,峰门寺庙宇被拆除。而该造像之所以变成现在大家所看到的这个模样,是在1995年6月,当地群众自发捐资,对峰门寺进行培修。由于缺乏文物保护意识,群众聘请工匠对龛内造像进行重绘。时任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知晓该情况后,立即赶赴现场,发现主尊造像已被重绘,便立即予以制止,并进行文物保护宣传。其余造像未被重绘,至今仍保持原貌。此外,在安岳县文物管理部门对峰门寺等文物进行看护之后,近年来,相关摩崖造像未出现重绘现象。

图为安岳县文物管理局发布的声明

无独有偶 四川广安再现摩崖造像被重绘事件

安岳摩崖造像事件被曝出后,最先曝出此事的微博网友又发布了另外的粉丝投稿,该投稿粉丝称位于四川广安金凤山摩崖造像也经历了“毁容式”修复。

四川广安金凤山摩崖造像修复前后对比图

该网友称,自己照片的拍摄地位于四川广安金凤山摩崖造像,具体位置位于广安市白塔渠江大桥附近,该造像名为“水月观音”,高3.68米,因背倚假山夜月,垂眼俯瞰渠江江水而得名,是南宋时期的石刻艺术杰作,距今已逾千年,但神态依然逼真。

据其走访,该造像近年来几乎每年都在重修,是民间群众的“自发行为”,翻修规模不小,而上图中的水月观音,从图片右侧(塑像左侧)的镂空背景可以看出,就是同一遵塑像,而后来图片中多出来的塑像右手臂,则是当地群众修缮时粗糙补上去的。在该投稿网友看来,“修复造像是善男信女集资自发行为,出发点和心意都是好的。在善男信女看来,重新翻修是一件功德,只是技术水平不够,昨天我与看护造像文物的爷爷奶奶沟通,他们也很虔诚,认为自己是在保护文物。”

8月7日,当地相关部门针对此事作出回应。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称,金凤山摩崖造像(水月观音)修建于宋代,位于渠江东岸奎阁街道石桥村金凤山岩上,造像共2龛,文革期间损毁十分严重。

1983年,该造像被确定为广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3月,当地信佛群众自募资金擅自对该造像的残缺部位进行了修补,并涂上了红、蓝、青三色油漆。同时在文物保护单位附近擅自新建了部分佛像。广安县文物管理所发现此情况后,多部门派出人员进行现场调查,落实了一名文保员进行日常看护管理。2015年,当地信佛群众对文物保护单位附近自建佛像部分进行重绘,以致佛像至今色彩艳丽。

目前,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已对现场管理人员进行了严厉批评教育,并另外落实了一名专职文物保护人员,加强日常巡查管理。

下一步,该局还会进一步梳理文物管理漏洞,完善保护措施,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图为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发布的声明

国内文物修复现状不容乐观 缺乏专业知识普及和监管

对于历史遗迹特别是建筑物方面,国际上通行的修复原则是“以旧补旧”,即在文物原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留文物的原貌,根据文物本身的年代及主要组成成分进行合理的恢复与修缮。

广安金凤山其他被重绘造像

但目前国内文物修复的现状并不乐观。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修复工艺、修复人才的缺失与断代,以及用人制度的僵化。这使得很多有着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工匠无法真正参与其中,而一些工人则未经系统培训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进行修复工作。

除此之外,缺乏对文物遗存状态的动态调查和记录,也是导致文物被破坏的原因。很多文物处于荒山野岭,且点多面广,这使得保护工作变得尤为艰难,让很多盗取者有了可乘之机。另外普通民众对文物知识匮乏,对于文物价值的认知有限,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

国外也惊现“毁容文物” 卡通造型令人哭笑不得

戴荆冠耶稣》由西班牙19世纪著名画家埃利加斯·加西亚·马丁内斯所绘,收藏在西班牙东北部小镇博尔哈镇的桑图亚里奥·德·米塞里科迪亚教堂的壁画。该画系由于其画笔细腻,人物传神,多年来一直被当地居民视为无价之宝。直到2012年,一位“热心”的80多岁老奶奶未经教堂同意,就擅自展开了修复工作...左为修复前,右为修复后。

马德雷古堡建于公元9世纪,位于西班牙西南部城市卡迪兹。上千年以来,古堡轮番受到摩尔人与基督徒的猛攻,加上大自然风雨的侵蚀,只剩下了断瓦颓垣。但由于其珍贵的历史价值,1985年,西班牙政府将其列为文化遗产。然而,时间和战争都没能摧毁的古建筑,最终还是毁在了“装修工人”手里。工人们直接在砖头的缝隙中抹上了水泥……最终,这个修复被历史文物学者评为:“史上最差修复工程”。

圣乔治是基督教的殉教圣人、屠龙拯救弱小的勇者,在整个基督教世界都有信徒膜拜。因为来访的朝圣信徒络绎不绝,镇上的老教堂希望可以翻新圣乔治雕像的面貌,于是委托当地工艺老师修复教堂内一座16世纪的圣乔治雕像,然而...

如何加强文物保护 让更多人欣赏到真正的历史文化?

文物的破坏几乎是不可逆的,所以修缮首先应当听取专家的建议,尽全力修复成原貌,或者就地保护起来,保证文物不再被进一步破坏。而想要做到这些更需要当地民众提高自身意识和文化修养,形成保护文物的共识。

其次,游客应当树立正确观念,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文物被涂抹成这样从某种角度而言也是一些管理者想要“投其所好”,认为原汁原味的文物并没有游客想象中的那么美观。

再者,广大媒体应当加强对文物保护的报道,形成正确的文化导向,帮助人们树立保护文物的观念。

人们总说匠心精神,《我在故宫修文物》有这样一句话:“一生做好一件事,沉静不虚浮,对前人有敬畏心,对后人讲传承。一辈子虽短,只与热爱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