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亮樂聲伴我庄 美濃竹頭背客家八音團

和兴庄请伯公仪式。土地伯公的信仰,是美浓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摄影/邱泳通、图片提供/竹头背客家八音团)

【◎文/蔡蜜绮 ◎摄影/Carter、林芷芸、连伟志、邱泳通、相成行销 ◎图片提供/竹头背客家八音团】

庙埕前榕树下,响亮的锣鼓、唢呐声划破小镇宁静天空,随着充满精神的奏乐声,周边田园景色也鲜活起来。

「客家八音」是客家族群中极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合奏形式,深深扎根于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作为南部六堆的客家八音团之一,「竹头背客家八音团」在团长钟兆生的带领下,成为美浓当地重要的文化象征。

竹头背客家八音团于美浓「迎圣迹‧字纸祭」演出。( 摄影/相成行销、图片提供/竹头背客家八音团)

为人生奏乐 客家八音传达饱满情感

「客家八音」可喻为客族特有的民间小乐队,所谓「八音」是指八种乐器材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然而,美浓的客家八音比较特别,四人就能成军,领奏者为唢呐手,其他成员负责弦乐与打击乐。这种简化编制使得一人往往在过场乐段需要演奏多种乐器。钟兆生分享:「我除了吹唢呐外,还要兼任直笛、敲锣等工作,显示出我们『客家八音』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师承文化部重要传统艺术保存团体艺师钟云辉及钟彩祥先生,竹头背客家八音团团员有专司唢呐的钟兆生,他也是一名地理学系博士,长年投入客家聚落地理、烟楼建筑研究及博物馆展示规划设计。太太吴佩玲专司二弦,同时担任美浓广德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胡弦手由现任广德里里长黄沛文担任。团员里最抢眼的,是目前大一的王佳豪及国三的锣鼓手罗钰谚,他们都是美浓国中客家八音社的学长学弟,多年来坚持学习八音,也会指导社团后进。

农业时期,客家八音常见于婚丧喜庆及祭典仪式,与生命脚本密不可分,尤其在祭天、祈福及祭祖活动中更是不可或缺。南部六堆独有的「敬外祖」仪式,便是婚礼前夕,新郎须向母系祖先报告即将结婚的消息,八音团会伴随这一传统仪式演奏。在这些场合中,客家八音不仅是乐声的传递者,更是文化与情感的媒介。

「竹头背客家八音团」的成立,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与使命感。2012年,钟兆生与一群伙伴回到家乡美浓广德社区,这个村落自乾隆3年开庄,曾以盛产八音乐师及山歌闻名。钟兆生返乡发现,传统的八音演奏几乎已被录音带所取代,不舍这项传统的生命力逐渐流失,他决定启动客家八音的传承计划,并创立了「竹头背客家八音团」。

竹头背客家八音团。(摄影/Carter)

传统与创新碰撞 让更多人听见八音之美

客家八音不仅是音乐形式,亦是庄头文化的一部分。「我们村庄两百多年来的常民生活,是透过饮食、建筑、纸伞、八音、蓝染、花篮等传统乐曲与工艺表现出来,这就是我们的庄头文化。」钟兆生自返乡后,便开始纪录八音、蓝染与花篮等项目,透过影像与文字,为后代保留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客家八音所使用的小铮锣(左前)、梆子(中)及钹(右后)。(摄影/林芷芸、图片提供/竹头背客家八音团)

二弦。(摄影/连伟志、图片提供/竹头背客家八音团)

钹(左)及铜锣(右)。(摄影/连伟志、图片提供/竹头背客家八音团)

胡弦。(摄影/林芷芸、图片提供/竹头背客家八音团)

为了传承,钟兆生也到学校教导八音社团,持续培育新血。(摄影/Carter)

客家八音的响亮乐声,萦绕在庄头与居民的记忆里,透过钟兆生和「竹头背客家八音团」的努力,这项传统音乐艺术得以在时代浪潮中延续生命。它不仅是过去的回声,更吹响光明未来的生命旋律。

【完整内容请见《高雄画刊》2024年No.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