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例AI“外挂”案公开宣判:主犯非法牟利629万余元,获刑三年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钟雨欣 实习生睢佳 北京报道

制作出售“AI外挂”,增加游戏中“自动瞄准”和“自动开枪”功能,非法牟利629万余元……近日,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人民法院公开宣判全国首例“AI外挂”案,对被告人王某合以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

浙江垦丁律师事务所人工智能法律研究部负责人程念表示,“游戏外挂”破坏游戏的公平性,同时因对系统的破坏和干扰可能引起一系列网络安全风险。“AI外挂”更具隐蔽性,建议游戏开发者和运营者“用AI来对抗AI”,完善反作弊机制。

案情:利用“AI外挂”实现“自动瞄准”等功能

这起案件要从一位玩家的游戏账号被盗说起。2023年8月,余某在登录一款射击类网络游戏时,发现自己使用了十多年的游戏账号被封禁,他猜测这可能与自己使用了“AI游戏外挂”有关。使用这款“外挂”时,他能精准地命中目标,轻松提高游戏战绩。随后,余某选择了报警,由此牵出了“AI外挂”案。

警方先后共抓获了11名犯罪嫌疑人,并经调查发现,王某合是制作出售这款“外挂”团伙的核心成员,他通过不断发展下线代理的方式,在多个网络游戏平台售卖这款“AI外挂”程序,下线代理则以层层加价的方式赚取差价。

警方介绍,所谓的游戏“外挂”指的是利用第三方软件,综合特定的功能编程出的游戏修改器,它主要通过篡改游戏原本正常的设定和规则,大幅增强游戏角色的技能,使得游戏角色发挥出超越常规的能力,是一种作弊程序,其行为本质是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

法院经审理查明,2022年,王某合先后联系万某至、张某(另案处理)等人编写“AI外挂”程序。程序制作完成后,王某合利用网络平台招聘陈某勇、张某文(另案处理)等人作为代理销售程序,并通过出售“AI外挂”点卡密码等获利。至案发,王某合合非法获利共计629万余元。

经鉴定,案涉“AI外挂”中“cvc”等程序对多款游戏中游戏画面数据进行了未授权获取,对游戏中处理的鼠标数据指令进行了未授权的修改,增加了游戏中“自动瞄准”和“自动开枪”的功能,干扰了游戏的正常运行环境,属于破坏性程序。盒子程序源代码具有接收计算机USB端口传输的鼠标数据指令,并对指令进行计算解析,再将计算结果发送至计算机USB端口,从而实现控制计算机鼠标指针自动移动和点击的功能。

法院:主犯行为构成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

我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第三款规定:提供专门用于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或者明知他人实施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违法犯罪行为而为其提供程序、工具,情节严重的,构成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

法院认为,被告人王某合提供专门用于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程序、工具,并获取巨额利润,其行为构成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且情节特别严重。被告人王某合归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属坦白,依法可以从轻处罚;其自愿认罪认罚并退缴违法所得,可以依法从宽处理。

因此,法院对被告人王某合以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已退缴的违法所得及扣押的作案工具予以没收,上缴国库;剩余未退缴的个人违法所得继续追缴。宣判后,被告人王某合表示服从判决,不上诉。

程念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游戏外挂”破坏游戏的公平性,同时因对系统的破坏和干扰可能引起一系列网络安全风险。“AI外挂”与原先通过技术手段修改游戏代码等以达到自动瞄击的“透视效果”不同,更具隐蔽性。例如案涉“AI外挂”通过抓取游戏画面后精准识别“人性”对象,从而精准确定攻击目标,最后通过模拟输入(例如利用控制器模拟鼠标移动)来瞄准射击。

“这起案件起到了明确的震慑作用,为未来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了法律参考。进一步界定了AI技术应用的合法与非法界限,尤其是在游戏领域。”程念表示,利用AI技术制作和传播游戏“外挂”软件是违法行为,将受到法律严惩。

面对新型“外挂”作弊机制,游戏开发者可以如何完善治理?程念指出,“AI外挂”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开原先以“代码修改”为检测目标的反作弊系统,以上述案件为例,传统的“外挂”是通过修改游戏文件和代码,来实现“透视+瞄准”的效果,而“AI外挂”通过目标检测算法获取屏幕中敌人的坐标,通过控制器实现自动瞄准。但此类外挂也并非完全不可监测。

她认为,用AI来对抗AI,将成为新的趋势。在游戏领域,通过深度学习和行为分析,AI能够识别出异常行为模式,从而精准地打击试图通过“外挂”获得不正当收益的游戏玩家。同时,游戏开发者和运营者可以结合AI业务安全检测技术来精准识别作弊行为,并通过完整的风控方案进行治理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