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过美元结算 人币国际化再加速
「人民币国际化」是大陆推动非常久的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2006年,人民银行即指出人民币国际化可提高大陆的国际地位与竞争力,强化在国际经济的影响力与话语权。2008年金融海啸后,美国、欧洲与日本相继实施的量化宽松(QE)政策使得美元、欧元与日元的价值大幅下降,大陆的外汇储备遭受相当的损失与风险,因此更为积极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然而2015年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有明显变慢的趋势,无论是以中国银行的跨境人民币指数(ORI)或中国人民大学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来看,2014年前上升速度较快,而后停滞或甚至有下滑趋势。以ORI来看,由2012年第1季的0.32大幅上升到2015年第3季的1.40后,开始下降,2016年第4季降至1.15后才略为回升,2019年第4季为1.35,仍不及2015年第3季的水准。而RII亦是在2015年达到3.6的高点后,快速下降至2017年第1季的1.49,2019年第4季回升到3.03,亦不及2015年的水准。
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资料,2020年6月大陆在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中上升至第5名,比重为1.76%,但相对于美元的40.33%、欧元的34.10%与英镑的7.08%仍有相当的差距,而人民币国际化这个名词,近年来提的次数也在减少中。
然而,就在中美贸易战,开始转向科技战甚至是金融战后,近来大陆愈来愈多学者与官员重提人民币国际化,以因应美国对大陆的金融制裁。首先是2019年10月IMF货币与金融委员会第40届部长级会议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中原要推动的各国比重改革,计划将大陆在IMF的比重和投票权从第3名上升至第2名,但因美国的一票否决权而未获通过。
其次,今年美国一再对大陆进行金融制裁,包括加强审查在美国上市的大陆企业、禁止退休基金投资大陆,并在通过《香港自治法》,赋予美国总统冻结列名官员与机构资产与禁止入境等。而若与列名官员和机构有「显著交易」银行亦会受到制裁,形式可能包括限制与美国交易、使用美元结算、高层不能入境美国等。
许多专家因此担心,美国未来可能会对大陆利用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CHIPS)与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转移大额付款系统(Fedwire)等系统发起金融制裁,切断其清算、结算与支付管道,或是冻结大陆所持有的美国公债。
北京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即指出,大陆可能被踢出全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美元结算系统,若真是如此,大陆金融将会「核弹级」的攻击。为了因应美国的金融制裁,人民币国际化可能是不得不积极推动的选项。
大陆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近期表示,大陆多数金融机构及企业国际业务主要依赖美元支付,这套体系是否安全值得担忧,他表示大陆应做好应对准备,未来10年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加速数位人民币推动
中国人民银行、发改委等六部委在9月18日公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跨境人民币政策支持稳外贸稳外资的通知(征求意见稿)》,9月21日再与外管局推出了《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资金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取消了单币种(人民币或外币)投资的汇出比例限制,同时在人民币加外币同时投资的情况,对外币汇出比例由110%放宽至120%。可见,大陆正在以加速金融开放的方式,提升其人民币国际化的程度。另外,数位人民币亦是推进其人民币国际化重要的手段,大陆已开始加速数位人民币的推动。以「数位货币与电子支付」(DC/EP)的概念提出人民币数位化的作法,有助于扩大人民币的国外影响力,强化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度,例如运用到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来提高人民币的渗透度。
虽然短期人民币相对于美元而言,国际化程度远远不及,但面对美国来势汹汹的金融制裁,长期大陆势必要预做准备,降低对美元的依赖,人民币国际化是一条无法回头的路。
作者简介 吴明泽
台湾大学经济学博士,国科会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现职为中华经济研究院第一(大陆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亦为中央大学财金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主要为大陆经济改革与发展、金融、贸易与国企改革。